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导向下的教学实践研究
侯爽
敦化市第三小学 1337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起点,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言发展的基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继承原有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语言运用、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位一体的核心素养目标,强调英语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是文化理解和思维发展的载体。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知识堆砌式”教学,转向“素养驱动、任务导向”的综合教学模式。本文结合教育实践,从课程标准的引领作用、教学方法的优化与评价模式的转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如何切实推进课标落地,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一、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引导作用
(一)明确课程目标,强化育人导向
新课标提出,小学英语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表达、交流与反思的能力。同时,将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融入语言教学,强调英语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等多个维度引导学生有序学习。例如,在教授“家庭”主题时,除了让学生掌握 father、mother 等词汇,更要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家庭成员、表达感情,并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拓展语言之外的视野。
(二)重视语境创设,倡导任务驱动
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立足真实、贴近生活,注重语境创设和任务驱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主题内容,设计具体、可操作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语言使用动机。如在教学“购物”主题时,可创设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完成“听价—选物—付款—评价”等任务环节,使其在模拟交际中掌握词汇与句型,提升实际语言表达能力。此外,任务设计应注意递进性和整合性,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有机融合,提升课堂的系统性和实效性。这种方式不仅贴合儿童学习兴趣,也更能体现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生成能力。
二、教学实践中的策略创新与有效路径
(一)多模态资源融合,提升教学趣味性与参与度
多模态资源的合理运用是实现英语教学高效化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依赖教材和板书,而在数字化教学背景下,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为课堂增添了活力。教师可使用动画视频、英文儿歌、绘本故事等多媒体资源,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注意力与参与度。如利用《PeppaPig》《Spot Goes to School》等经典儿童英语动画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降低语言学习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同时,借助电子白板、AI 口语评测系统等工具,开展语音训练、词汇练习与交际模拟,有效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
(二)优化教学设计,落实“任务群”教学理念
“任务群”是新课标推崇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主题统领、任务驱动、过程推进,实现语言知识与能力的深度融合。教学设计应围绕单元主题,分阶段设置热身任务、语言输入任务和输出任务,使学生在认知支持下逐步完成高阶语言表达。如在“天气”单元中,教师可设计“天气调查—天气播报—旅行计划”等子任务,引导学生使用描述天气的句型,进行信息收集与表达,最终完成口语演讲任务,体现语言综合运用的全过程。此外,在任务实施中应注重协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方式促进学生社会性与合作意识的培养。
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转型
(一)强化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新课标明确提出评价应服务于学生发展与教学改进,形成性评价成为关键环节。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作业、课堂活动等手段收集学生学习证据,并及时给予反馈。如在完成一次“描述宠物”的口语任务后,教师可依据学生语言准确性、表达连贯性、情感投入等维度给予评价建议,同时指出改进方向。还可以设置“学习过程记录单”“学习目标自检表”等工具,引导学生自主记录学习表现,促进反思性学习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这样,评价不再是“终结性判断”,而成为“持续性促进”,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同步提升。
(二)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增强学习主体意识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自评与互评成为重要的教学评价补充方式。教师可通过设定清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表达、小组合作及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思与评分。如在完成一项“校园导览”任务后,学生可用打分表对“表达清晰度”“语言准确性”“小组协作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分,再由教师综合反馈。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逐渐建立对英语学习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增强内在动机,推动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变,真正实现素养导向的英语学习。
总结: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为英语教学确立了清晰的目标、科学的路径与可操作的策略。在这一标准导向下,教师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更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反思与优化。通过构建真实语境、设计任务群教学活动、融合多模态资源、实施形成性评价与自评互评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学习素养。今后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学习潜能的开发,在落实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推动英语课堂向更高质量、更高效能迈进。
参考文献
[1]丁雪玲. 中国和巴基斯坦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比研究 [J]. 海外英语,2025, (03): 154-156+169.
[2]尹翯.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英语新教材评价体系构建 [J]. 新课程导学, 2025, (02): 5-8.
[3]张红旎.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英语主题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路径 [J]. 校园英语, 2024, (52): 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