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技术路径研究
侯季
吉林省宏茂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吉林省延吉市 133000
引言
伴随城镇化进程加速与环保标准趋严,城镇污水处理厂在削减水污染物、改善水环境质量中角色日益关键。然而,传统运行模式普遍面临能耗药耗高、处理效能不稳定、资源回收率低、抗冲击负荷能力弱等共性挑战,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及“双碳”目标要求存在差距。因此,探索系统性、经济可行的提质增效技术路径,对提升污水处理综合效益、促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突破单一技术局限,从多维度集成视角,构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内涵式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为提升其综合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一、污水处理工艺优化技术方向
工艺优化是提质增效的根本立足点。核心在于提升核心生物处理单元的效能与稳定性,降低运行能耗及化学药剂依赖。主流技术方向涵盖:基于微生物代谢调控的生化工艺强化,通过对溶解氧、污泥龄、回流比等关键参数的精细化控制,优化活性污泥系统性能,强化脱氮除磷效率,尤其需关注功能菌群丰度与活性的定向富集技术,提升系统抗水质水量波动韧性;物理化学预处理与深度处理单元的高效集成,针对特定难降解有机物或新兴微量污染物,引入针对性的高级氧化或吸附技术,强化对药物残留、微塑料等新兴污染物的靶向去除能力,提升出水水质安全性与可靠性;低能耗、高效率新型生化反应器构型的探索与应用,如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等,通过优化流体力学条件与生物膜-悬浮污泥复合系统,实现处理能力倍增与占地集约化。工艺优化需紧密结合进水特性与目标需求,实现定制化设计与动态调控。
二、智慧化管控系统构建路径
智慧水务是驱动污水处理厂迈向精细化、智能化运行的核心引擎。其构建路径聚焦:构建全覆盖、高精度感知网络,部署关键水质、水量、设备状态等实时在线监测仪表,融合光谱分析、机器视觉等新型传感技术提升数据维度,奠定数据驱动基础;开发融合机理模型与数据算法的智能决策支持平台,实现曝气量、加药量、回流比等核心参数的优化设定与实时闭环控制,引入强化学习算法动态适应进水负荷变化,显著提升运行经济性;运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工艺过程模拟、故障预警诊断、能效评估优化,构建知识图谱辅助的故障根因追溯机制,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干预;探索基于数字孪生的全流程虚拟映射与仿真优化,结合AR/VR 技术实现运维操作沉浸式培训,为工艺升级提供前瞻性预演平台。智慧化管控通过数据价值挖掘与智能决策,实现资源投入与处理效能的最优匹配。
三、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革新策略
污泥作为污水处理必然副产物,其高效稳定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提质增效不可或缺的环节。技术革新路径包括:污泥源头减量技术推广,如污泥水解破壁、解偶联剂应用等,开发基于群体感应的微生物代谢调控减量技术,从源头削减污泥产量;高效稳定化与脱水技术创新,如热水解、高级厌氧消化、电渗透脱水等,研究微波-超声耦合预处理提升细胞破壁效率,降低后续处置难度与成本;多元化资源能源回收路径开拓,大力推动厌氧消化产沼气能源化利用、污泥焚烧热能回收、营养磷回收提取、探索污泥蛋白提取及重金属生物沥浸技术,提升资源转化率;强化最终处置环节的环境风险管控,建立病原体及有机污染物在资源化产品中的迁移模型,确保土地利用等途径的安全性。革新目标是实现污泥从“治废”向“取宝”的根本转变。
四、资源能源回收利用路径探索
污水蕴含丰富的资源与能源潜力。提质增效需将回收利用提升至战略高度:热能回收利用,通过水源热泵技术提取污水中蕴含的低品位热能,研发抗污堵高效换热器提升能效比,用于区域供热;水资源再生利用,将高品质再生水用于工业冷却、市政杂用、生态补水等领域,开发基于膜接触器的低能耗脱盐技术拓展回用场景,缓解水资源压力;营养物质回收,特别是磷资源的回收提取,优化鸟粪石结晶工艺并耦合电化学磷释放技术,保障国家磷资源安全;探索有机物能源化转化新技术,研究电微生物合成系统直接产氢或高值化学品,提升能量自给率。资源能源回收是污水处理厂实现能源中和、资源循环的重要支点。
五、管理运维体系优化方向
高效的管理与运维是技术路径落地的坚实保障。优化要点在于:构建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框架,引入多目标优化决策模型(如多属性效用理论),统筹考量技术适用性、环境外部性与社会接受度等隐性成本,指导设施规划与更新改造决策,确保长期经济性;推行精细化、标准化、预防性运维管理体系,基于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RCM)分析制定关键设备维护策略,并建立基于物联网的设备健康状态预测性维护模型,优化巡检、维护、保养流程,提升设备完好率与运行可靠性;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涵盖环境工程、数据科学、智能控制的跨学科培训体系,依托“数字孪生-实体工厂”双轨制实训平台提升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建立基于绩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将循环经济指标(如资源回收率、碳减排当量)纳入评价维度,设计覆盖“过程-末端-衍生影响”的全链条指标体系;探索可持续融资与市场化运营模式创新,推广绿色债券、ESG 投资等金融工具支持技术改造,通过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整合区域资源价值,拓宽提质增效项目的资金渠道。需特别强化敏捷管理能力,建立动态响应政策调控、技术迭代与气候风险的韧性管理机制,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跨部门协同与知识沉淀迭代,为技术效能释放提供制度化、自适应支撑体系。
结论
城镇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路径。本研究系统论证了五大技术体系的协同作用:工艺优化通过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反应器创新,挖掘生化处理潜力;智慧管控依托数据驱动与智能决策,实现精准运行;污泥处置革新推动资源转化,破解“污泥围城”困局;资源能源回收将污水转化为热能、再生水、磷产品,拓展价值边界;管理升级通过全周期成本控制与韧性机制,筑牢实施基础。未来发展需着力强化三方面:技术耦合、价值链延伸、制度创新。唯有通过技术-管理-政策的立体推进,方能推动污水处理厂从末端治理设施向“能源工厂、资源工厂、环境工厂”三位一体的生态基础设施根本性跃迁,最终支撑城镇水系统的可持续循环。
参考文献:
[1]彭中亚,袁武,谭玉龙.城镇污水收集系统提质增效对策研究——以某污水处理厂 A 片区为例[J].给水排水,2020,46(S01):430-434+440.
[2]张海亚,李思琦,黎明月,等.城镇污水处理厂碳排放现状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探讨[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23,13(06):2053-2062.
[3]鲍任兵,万年红,邹磊,等.城镇污水生化处理原位提标技术路径研究[J].给水排水,2024,50(09):33-42.
[4]许明珠,姚轶,吴丽娜,等.浙江标准下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管理对策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23,45(02):26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