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策略探析

作者

李秀贤

延边大学 吉林省延吉市 133000

摘要:晏阳初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其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和“定县模式”在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平民教育思想,涵盖了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内容,并通过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三种教育方式进行实施。为了实现一体化内容,他主张对职业教育内容进行改革,搭建咨询服务平台,并丰富乡农文化的内容和传播途径,从而塑造出具有“整体性”的新型职业农民。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晏阳初;平民教育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晏阳初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小便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为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1]晏阳初(1890-1990),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他的平民教育思想深受多种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这些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基督教背景以及个人经历与实践。

首先,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熏陶,将教育视为改善民生、提升国民精神的工具,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契合,强调民众为国家之本。他认为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民群众,只有广大民众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如古训所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随后的海外学习经历让他深入了解了西方的民主观念,从而对“民本”思想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他把“民”界定为社会最底层的最广泛人群。[2]其次,作为基督徒,晏阳初秉承服务社会、爱人如己的教义,以教育为武器,致力于改善底层民众生活,追求社会公正。最后,在河北定县等地的乡村建设实践中,晏阳初直面农民的“愚、穷、弱、私”问题,提出“四大教育”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中的四大教育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针对农村社会的“贫、愚、弱、私”问题,提出“四大教育”作为解决方案。第一,通过文字和艺术教育提升农民知识水平与审美,解决“愚”症,丰富精神世界,尤其注重戏剧教育反映农民生活。在美术教育领域,晏阳初先生对戏剧的关注尤为突出,他坚信戏剧应当反映农民的真实生活,实现“戏剧教育化,教育戏剧化”。[3]第二,教授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解决“贫”困,提升农民经济能力,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需克服形式单一、课程脱离实际的挑战。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办学形式单一,课程设置与农村实际相背离[4]、课程内容针对性、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导致农民职业教育需求难以满足。第三,关注农民健康,传授保健知识,改善医疗条件,解决“弱”点,增强农民健康素质,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国家振兴乡村战略的有力保障,能够为农民打下职业操守的基本技能基础和就业创业能力培训。[5]第四,培养农民公共意识和道德品质,解决“私”弊,通过公民常识和政治道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结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中的三大方式

晏阳初认为,尽管农村职业教育在实现农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忽视农民作为自主主体的需求,忽视“全局性教育”,是造成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为此,他提出三类教育方式,旨在全面覆盖农民教育需求。

第一,学校式教育方面,创建平民学校,专注于成人扫盲与系统培训,培养乡村领导人才。第二,社会式教育方面,通过合作社等社会团体,扩展教育范围,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实现教育普及。晏阳初认识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范围有限,为了触及更广泛的群众,特别是有组织的农民团体,需要通过社会式教育来传播知识和技能,使教育更加贴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第三,家庭式教育方面,晏阳初强调家庭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在农村社会中的核心作用。强化家庭作为教育基本单位的角色,确保各年龄段成员共同学习,弥补家庭与学校教育断层。晏阳初的三大方式,体现了他对教育普及和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视,以及对教育与社会、家庭紧密联系的深刻理解。这三大方式不仅丰富了教育的形式,也拓宽了教育的覆盖面。

三、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运行策略

农村职业教育一体化策略旨在通过知识、技能、健康和素质的整合,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受晏阳初“四大教育”理念启发,制定了一体化的操作方略。

(一)结合地方特色改革职业学校课程

首先,农村职业学校应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将农民身份转化为职业优势,增强其职业自信。[6]其次,课程设置需平衡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考虑农时规律,确保教育贴合实际。例如,邢台某村针对苹果种植问题,引入病虫害防治与施肥技巧教育,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福建惠安开成职业中专则利用当地“建筑之多”、“石刻之乡”的特色,让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结合大师工作室,实现“干中学,学中干”,毕业生广受好评。[7]这一切都源于学校紧紧抓住效益优先、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很多农村职业学校都可以借鉴该校的成功经验。

(二)搭建心理咨询和就业服务双平台

面对农村产业转型,需提供就业指导与心理支持。可设立农村就业服务处,借助互联网提升效率,同时关注农民心理健康,通过政府资助,提供心理辅导,如陕西示范区的经验所示,以缓解农民经济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2020年,人社部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农村劳动者就业援助活动,通过调研走访等形式,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8]如可以通过县人社局、乡镇政府部门与当地农业生产相关企业合作,共同设立农村就业服务处,选派具有丰富就业指导经验的人员,为农民提供就业转型、岗位信息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县人社局、乡镇政府等部门,为农民提供同时,利用新农村互联网模式,为提高就业服务效率。

(三)丰富乡村文化内容及传播途径

首先,加强生态环保宣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农民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其次,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如建立乡镇文化长廊,展示职业道德模范与生态文明,确保文化信息的持续传递,触动农民心灵。乡镇可建文化长廊,宣传职业道德,生态文明,确保文化长廊长效化。

四、结束语

晏阳初创立的平民教育体系,根植于20世纪中国国情,为今日农村职业教育提供借鉴。强调本土化,倡导建立适应中国社会需求的教育体系。乡村振兴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注重知识、技能、健康与公民素养,以职业教育一体化为核心,促农民全面发展,增强其职业认同与幸福感受。

参考文献:

[1]陈敏.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启示[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2]彭陈,李宝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04):7-10.

[3]陈鹏,王晓利.“扶智”与“扶志”:农村职业教育的独特定位与功能定向[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7(04):8-15.

[4]祁占勇,王羽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与行动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04):67-77+194.

[5]张冲.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的发展特点和关系的个案研究——以一所面向农村的职业高中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7,(12):83-90.

[6]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一卷[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193,81,41,82,83

[7]陈哲.晏阳初农村教育实践活动对当前福建农村职业教育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16.

[8]苏燕平,刘洋.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公共心理健康服务调查报告[J].新西部,2018,(34):44-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