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的数字化策略
郑光海
中共奉节县委党校 重庆 404600
采用数字化策略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质量,加快完成公共服务转型升级,利用数字化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可为偏远地区输送多样化的服务资源,帮助缩小城乡差距;利用数字平台自动化、智能化整合多方资源,可帮助农村各项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农村发展给予强大的活力和动力;通过数字化手段还可创新、完善治理体系,增强服务的公开透明性、风险预警前瞻性、多方主体参与治理便捷性及治理的精准性。
1.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数字基础设施
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是快速提升农村社区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农村社区服务数字化建设中的优势与作用,由政府主导、引领,发布有利于数字化建设活动的扶持政策、补贴政策、优惠政策等,以增加投入经费,建立形成全面覆盖的、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提高5G 网络在农村的渗透程度,奠定扎实的网络技术,为有效缩短城乡数字化发展差距,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提供有利支撑。另一方面,要主动与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广泛合作,拓宽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投资渠道,以便获取更多资金,及时更新、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在此阶段,地方政府可发布相关政策,促使市场、社会资本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参与农村发展投资项目;或通过指导、开展公私合作活动,融合政府投资与金融信贷,构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新格局。另外,在网络设施方面,要由政府出面倡导电信运营商推出多种针对农村群众使用的网络优惠套餐,并给予优质的数字服务[1]。
2.重视统筹规划,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2.1 促进线上线下资源有机结合
地方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有效利用互联网,将实体服务资源与数字服务资源紧密联系。实践过程中,要求线下搭建数字平台,延长公共服务时间,拓展公共服务规模,例如,可增设农村图书馆线上借阅、农村文化直播宣传活动等;并基于线下服务资源,进一步提高服务项目的多元性和个性化,开设线上教育与学习服务、远程指导服务、远程问诊服务、线上采买服务等等,在资源优势互补的情况下,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让农村居民真正认识到数字化服务的优点和益处,感受到良好的服务体验,以提升公众满意度。因此,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发展期间,要按照此模式,在线上采集多种资源,线下创造可感受、可参与的服务项目,进而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公共服务质量,营造和谐、顺畅的发展环境。
2.2 督促整合农村内部资源
通过督促整合农村内部零散的资源,可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频率,防止出现资源闲置、重复利用、利益分割等情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及时建立标准化社区公共服务综合平台,监督相关部门主动配合,集成现有资源、整理各类服务事务,上传到平台中并保留原有服务记录信息,以对以往各服务模块分割现象进行改善。在此条件下,要充分利用更直观、精准的方法展开资源合理配置、科学布局、实时共享工作,避免各部门在开展多样化业务时出现矛盾和冲突,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各部门工作的协调性和默契度,以实现多服务同步办理的目的。
2.3 积极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在城乡资源调度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隔阂,促进二者优质资源双向流动,增大公共服务资源在农村的渗透程度。具体而言,要联合政府部门设立相关制度,确定城乡资源共享模式、共享路径和共享流程,设定具体的资源共享目标,并细化资源共享的准则和条例,推动共享活动顺利、有序、高效地开展。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要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打造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线上平台,指导资源进行准确衔接、科学配置,并为各类资源传递提供正规、安全、快捷的渠道,以此丰富农村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等,让农村居民能够获取在线学习、诊疗、直播互动等服务,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平衡发展[2]。
3.定期开展数字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提升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
3.1 数字技术服务人才引进
加大数字技术服务人才引进力度,有利于不断壮大农村技术人才力量,更新公共服务技术团队成员构成。因此,要与高校、职业院校进行合作,打造人才输送产学研机制,在院校设立相关课程,开通农业信息技术、数字乡村治理、乡村电子商务等学科,并设计实践体验活动,带领院校学生到农村实地参与治理、经商、管理、运营等,以便更好地内化所学知识,提升实践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增强社会适应性与综合能力。另外,地方政府还要鼓励外出务工青年返乡,给予数字人才专项奖励资金,为其组建农村数字人才与数字化创业基地,搭建专门的办公场所、配备完善设备、调派专业指导人员,促使其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2 人才针对化培训
除了需要进行人才引进之外,还要提升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提高群众对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发展理念的接受度、认同度和理解度,以便顺利开展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数字化服务活动。为此,要大力开展人才培训工作,根据农村居民的学历、年龄、文化基础、兴趣爱好和生产生活情况,合理策划培训内容、方案,提高培训计划的适配性。在培训过程中,针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大龄居民,要采取面对面讲解的方式向其科普基础数字技术的作用、价值和用途,并借助实体设备进行示范教学,指导其反复练习,直到真正掌握使用技巧和步骤;针对基础文化知识、学习理解能力良好的中青年居民,要组织开展专业化的、深层次的培训活动,在完成数字技术理论知识教学后,要进行计算机操作训练、互联网登入和使用训练、智能移动设备应用训练、数字化生产技术学习、电商运营学习、电子政务学习等。例如,在农业生产数字化技术学习过程中,要指导农村居民熟练操控无人机、传感器、监测系统,以便能够对农田作物、环境、病害进行全面、动态化监测,提高施肥灌溉的精准性、科学性,强化病害防治效果,进而实现增产增收[3]。
4.结语
结合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改革存在的不足,需制定针对性的公共服务提升数字化策略,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联合地方政府进行统筹规划,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定期开展数字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提升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以便创造方便、高效的服务条件,实现资源普惠,给予农村居民个性化的服务项目,提升其幸福感;同时,要促进产业与经济升级,积极打造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商、农村文旅品牌。此外,还要在多元技术、设施与智能信息系统支撑下,切实保障农村决策、管理、治理、运营等工作的实施质量。
参考文献:
[1]鲁豪放.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质量评价及优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23.
[2]秦月.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4.
[3]王旭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4.
作者简介:郑光海(1971-3-26),男,汉族,奉节县人,本科学历,奉节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