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智能控制在电力负荷预测与调度中的应用

作者

颜洁

公民身份号码510902198711220156

引言

在 “双碳” 目标驱动下,电力系统加速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弹性负荷的新型形态演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受自然条件制约,出力具有随机性与波动性;用户侧受经济活动、天气变化等因素影响,用电模式日益复杂。传统基于经验规则与固定模型的负荷预测和调度方式,难以适应系统动态变化,导致电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弃风弃光现象频发。智能控制技术融合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等前沿方法,能够挖掘海量电力数据潜在规律,实现对系统状态的精准感知与智能决策,成为破解电力系统运行难题的关键技术。

一、智能控制在电力负荷预测与调度中的应用现状

1.1 电力负荷预测与调度的传统方法及局限

传统电力负荷预测主要采用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等统计模型,依赖历史数据建立线性或简单非线性关系进行预测。例如,移动平均法通过平滑历史负荷数据预测短期负荷,但无法捕捉复杂的非线性变化;多元线性回归虽能纳入气象、经济等影响因素,但对数据分布要求严格,难以应对突发事件。在调度领域,传统经济调度基于机组煤耗特性制定发电计划,以最小化发电成本为目标,采用等微增率准则分配负荷。

1.2 智能控制技术在电力负荷预测中的应用场景

智能控制技术在电力负荷预测中展现出强大适应性,广泛应用于多时间尺度预测场景。在短期负荷预测方面,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构建多层神经元结构,能够自动提取历史负荷、气象数据、电价信息等多源数据特征,学习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实现未来数小时至数天的负荷精准预测,为电网实时调度提供依据。对于中长期负荷预测,支持向量机(SVM)利用核函数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寻找最优分类超平面,能够有效处理数据中的噪声与异常点,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人口增长趋势等因素,预测未来数月至数年的负荷变化趋势,辅助电网规划建设。

1.3 智能控制技术在电力调度中的实践应用

智能控制技术革新了电力调度模式,实现从静态优化向动态智能决策转变。在实时调度层面,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方法,通过建立系统预测模型,滚动优化未来有限时域内的控制策略,协调火电、水电、新能源等多类型电源出力,兼顾发电成本与电网安全。例如,在风光资源丰富时段,MPC 算法可动态调整储能系统充放电策略,平滑新能源波动,降低弃电率。在电网故障应急调度中,专家系统整合电力领域专家经验与电网运行规则,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快速诊断故障类型与位置,生成最优恢复方案,缩短停电时间,保障重要用户供电。

二、智能控制应用于电力负荷预测与调度的核心技术

2.1 机器学习算法在负荷预测与调度中的应用

机器学习算法是智能控制的核心驱动力,在电力负荷预测与调度中发挥关键作用。深度学习算法中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通过独特的门控机制有效解决传统循环神经网络的梯度消失问题,能够学习负荷数据的长期依赖关系,在超短期负荷预测中表现优异。随机森林算法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进行集成学习,对数据中的噪声与异常值具有较强鲁棒性,常用于处理包含大量影响因素的中长期负荷预测。

2.2 专家系统与模糊控制技术的优化作用

专家系统将电力领域专家的知识与经验转化为计算机可处理的规则,用于负荷预测与调度决策。在负荷预测中,专家系统可根据季节变化、特殊事件等因素调整预测模型参数,提高预测精度;在调度环节,专家系统依据电网拓扑结构、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制定合理的发电计划与检修安排。模糊控制技术基于模糊逻辑理论,将精确的输入量转化为模糊集合进行推理,能够处理负荷预测与调度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例如,通过模糊控制器调节发电机组出力,可在新能源波动时快速响应,维持系统频率稳定。

2.3 强化学习与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策略

强化学习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学习最优控制策略,在电力负荷预测与调度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在负荷预测方面,强化学习智能体可根据预测误差动态调整模型参数,优化预测策略;在调度领域,智能体以系统运行成本、网损等为奖励函数,通过不断试错学习,生成最优调度方案。多智能体协同控制将电力系统分解为多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由独立智能体进行控制,智能体之间通过信息交互实现协同决策。例如,在区域电网互联调度中,各区域智能体协同优化发电计划,实现全网资源最优配置,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与稳定性。

三、智能控制在电力负荷预测与调度中的发展趋势

3.1 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

未来,智能控制将与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更智能的电力系统。物联网技术通过部署大量智能传感器,实现对电网设备状态、用户用电信息、新能源场站出力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为智能控制提供海量、精准的数据基础。大数据技术则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高效存储、清洗与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规律。智能控制算法基于这些数据,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负荷变化趋势,优化调度策略。例如,通过分析用户智能家居设备用电数据,实现个性化负荷预测与需求响应引导。

3.2 面向新能源消纳的智能控制技术创新

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持续增长,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成为智能控制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将研发更先进的预测模型,结合气象预报、卫星遥感等技术,提升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精度,为调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控制策略方面,创新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协同控制技术,通过优化储能充放电策略,平滑新能源出力波动;研究灵活可调负荷与新能源的互动机制,引导用户在新能源大发时段增加用电,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

3.3 新型电力系统下的智能控制体系构建

新型电力系统呈现出高比例新能源、高弹性负荷、高互动性等特征,对智能控制体系提出更高要求。未来将构建分层分级、协同高效的智能控制架构,实现从源端新能源场站、网端输电配电网络到荷端用户负荷的全链条智能管控。研发具备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能力的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快速适应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变化,自动调整控制策略。同时,加强电力信息安全防护,确保智能控制系统在数据传输、算法运行等环节的安全性,防止网络攻击与数据泄露。

四、结论

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为电力负荷预测与调度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有效提升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与稳定性。通过对应用现状的分析可知,智能控制技术已在多场景展现出显著优势,核心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需持续加强技术研发与实践应用,推动智能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助力电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能源转型与 “双碳” 目标达成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单君竹.标准化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探讨[J].电工技术,2024,(S2):187-188+191.

[2]李志祥,刘睿峰,罗家宝,等.火光一体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J].电力设备管理,2024,(17):129-131.

[3]钦宇轩.大数据技术在电力调控系统智能化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24,53(01):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