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水泥物理检验人员技能瓶颈与标准化操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李晓娜

库车天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 842000

引言

水泥作为基础性建筑材料,其物理性能指标(如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是评判质量的核心依据。物理检验人员作为数据产出的直接执行者,其操作的规范性与技能水平对结果准确性具有决定性影响。随着水泥生产工艺革新与检测技术智能化发展(如自动压力机、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对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行业普遍存在人员技能与标准执行不匹配的现象,成为制约质量管控效能提升的隐性短板。因此,系统识别技能瓶颈,探索标准化操作能力提升的科学路径,对保障水泥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水泥物理检验人员核心技能瓶颈的多维透视

当前水泥物理检验人员面临的技能瓶颈具有多维度、深层次特征。理论认知滞后性表现为部分人员对 GB/T17671《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等核心标准更新内容理解不透彻,对影响检验结果的关键因素(如温湿度控制、仪器校准原理)缺乏系统性把握。操作精细化不足则突出反映在试件制备(如胶砂搅拌、振实、拆模)、养护条件控制、破型操作等环节存在随意性,细微动作偏差导致数据离散度增大。面对设备智能化转型,部分人员对新型自动化检验设备(如全自动抗折抗压一体机)的操作逻辑、日常维护及故障诊断能力欠缺,仍依赖传统经验。质量意识与责任弱化问题亦不容忽视,部分人员对异常数据敏感性低,对操作偏差可能引发的质量风险认知模糊。此外,职业发展通道狭窄导致技能提升内生动力不足,进一步固化了操作惯性与思维惰性。

二、标准化操作对水泥质量管控的核心价值

标准化操作是确保水泥物理检验数据科学性、可比性与权威性的基石。其核心价值首先体现为数据可靠性的根本保障。严格遵循规范程序可最大限度抑制人为操作偏差(如试件制备手法差异、环境参数波动),使不同批次、不同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具备客观可比性,为质量判定提供统一标尺。若操作缺乏标准化,细微的动作差异(如抗压试验加荷速率的毫秒级偏差)将导致强度数据离散度激增,进而引发质量误判风险。其次,标准化操作是质量风险防控的核心屏障。通过固化最佳实践流程(如试模清理、养护介质更换周期),可系统规避因操作随意性引发的隐性失误。例如,安定性试验中煮沸温度控制的轻微偏离可能掩盖潜在体积膨胀缺陷,而标准化操作能精准切断此类风险传导链条。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标准化构建了行业质量信任机制。当企业严格推行可验证的操作规范时,其检验数据在供应链与市场监管中更具公信力,显著降低质量争端成本。同时,标准化操作也是技术迭代的承接载体——唯有建立稳定的操作基准,智能化设备的算法优化与数据分析才具备实践意义,否则将陷入“数据输入失真导致结论失效”的逻辑困境。本质上,标准化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技术资产,为水泥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奠定方法论基础。

三、基于能力重构的培训体系优化策略

突破技能瓶颈需构建以标准化操作为导向的阶梯式培训体系。内容设计需分层聚焦:基础层强化标准文本解读(如GB/T1346《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核心条款)、仪器原理与计量基础知识;进阶层侧重高精度操作实训、设备智能化操作模拟及常见故障排除;高层级培养数据分析能力与质量研判思维。培训形式应多元融合:采用“理论微课 + 虚拟仿真操作 + 线下实操考核”模式,利用VR 技术模拟复杂操作环境,通过高倍速摄像回放分析操作细节偏差,实现“学-练-评”闭环。师资配置强调双师协同:邀请标准起草专家解读技术要点,同时选拔企业内部资深检验师担任实操教练,确保培训内容紧贴实践场景与标准前沿。

四、检验过程全链条监控与反馈机制强化

提升标准化操作能力需构建覆盖“操作执行-数据分析-行为矫正”的闭环管控体系。多维感知技术的深度集成是基础,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捕获环境参数、设备运行状态及操作时序,结合机器视觉系统识别试件制备中的微观缺陷,形成操作数字画像。智能诊断引擎的开发则实现从被动记录到主动干预的跨越,基于历史数据训练的操作偏离度模型可自动标记异常模式(如连续三组试件强度极差超限),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即时推送预警至操作终端,并关联推荐标准条款纠正指引。人机协同决策机制的创新应用进一步强化了监控效能。针对预警事件构建“黄色预警-操作者自检”、“橙色偏差-技术负责人复核”、“红色失效-实验室暂停整改”的三级响应流程,确保问题分层处置。同时建立知识沉淀反馈通道,将高频操作偏离点(如养护水温超限、破型速率波动)转化为虚拟仿真训练案例库,通过增强现实设备重现典型失误场景,驱动人员认知升级。最终形成“动态监测、精准干预、经验固化、能力进化”的良性循环,使标准化要求从文本条款内化为肌肉记忆级的行为范式。

五、职业发展激励与质量文化内生驱动

可持续的技能提升需激发人员内生动力并营造崇尚标准的质量文化。拓宽职业晋升通道,设立“助理检验员-高级检验员-技术专家”的职级体系,将标准化操作水平、数据准确率、参与方法优化贡献等纳入晋升核心指标,打破职业天花板。实施技能薪酬联动,建立基于操作规范性考核的绩效奖金池,对通过 CNAS 认可的操作项目给予专项津贴,强化技能价值回报。培育精益质量文化,通过设立“标准化操作示范岗”、开展技能比武大赛、评选“零误差检验员”等活动,树立标杆榜样。鼓励人员参与企业内部标准制修订与 QC 小组活动,提升其对标准的认同感与话语权,使标准化操作从被动遵守升华为职业信仰,形成“标准即权威”的文化自觉。

结论

水泥物理检验人员的技能瓶颈集中表现为理论认知滞后、操作精细化欠缺、设备适应力不足及质量意识薄弱等多维失衡。破解之道在于以标准化操作为核心,构建系统性能力提升框架:通过阶梯式培训弥合知识断层,依托数字化监控实现操作全程可溯,运用智能预警阻断人为偏差,并借由职业激励与质量文化培育内生动力。研究表明,唯有将标准内化为行为基因,形成“监测—干预—固化—进化”的闭环管控,方能保障检验数据的权威性与可比性。这不仅是企业质量风险防控的核心屏障,更是驱动水泥行业从经验依赖向数据驱动转型的方法论基石,为产业高端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黄宝霞.水泥物理性能检测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建材,2024,(04):69-71.

[2]刘兴莹,李燕,朱文静,等.江苏省实验室检测专业人员生物安全知信行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23,34(03):375-377.

[3]黄淑娟,曾庆阳.检测和校准实验室人员管理体系化研究[J].广船科技,2022,42(02):72-74+80.

[4]吴莎莎,周剑波,梁慧超,等.剖析水泥能力验证助力实验室能力提升[J].水泥,2020,(S1):48-51.

[5]张丽,孙会菊,苏靖玲.提升检验检测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方法分析和研究[J].大众标准化,2019,(14):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