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话语的语用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文蓉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有限责任公司外国语学院 重庆市合川区 401524
引言:
在课堂教学场景中,教师话语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而是承载教学目标、调节课堂节奏、联结师生认知的关键媒介。随着教育理念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型,传统单向灌输式的话语模式已无法满足深度学习需求,而基于语用学原理设计的话语策略,能通过精准的表达逻辑、互动设计与反馈方式,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意义沟通。因此,深入探究教师课堂话语语用策略的类型与作用机制,分析其对教学效果的具体影响,对破解课堂“沉默困境”、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课堂话语语用策略的核心类型
教师课堂话语语用策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依据功能差异可划分为四大核心类型,各类型通过差异化话语设计实现特定教学价值。
1.1 阐释类语用策略
阐释类策略聚焦知识内容的清晰传递,以降低学生认知负荷为核心目标。其核心表现为“结构化表达”与“重点强化”:在表达逻辑上,通过“总-分-总”框架拆解抽象概念,先明确知识核心,再分层次解析关键要素,最后串联知识关联形成体系;在语音与措辞上,通过语速放缓、关键词重复、语气加重等方式突出知识重点,同时借助通俗比喻、学科关联案例将复杂内容具象化,帮助学生快速建立知识认知框架。
1.2 引导类语用策略
引导类策略以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为目标,通过提问设计与思维留白推动深度参与。具体包括“阶梯式提问”与“留白式引导”:前者从基础性问题(“是什么”)逐步过渡到探究性问题(“为什么”“如何改进”),引导学生从记忆层面转向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层面;后者在提出问题后预留 3-5 秒思考时间,避免即时抢答导致的思维浅层化,为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开展逻辑推理提供充足空间。
1.3 反馈类语用策略
反馈类策略侧重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回应与激励,以强化学习信心、明确改进方向为核心。其关键在于“精准性”与“成长性”:对学生回答不做简单“对/错”评判,而是先肯定合理部分,再结合具体问题指出改进路径,如“思路紧扣核心,若补充 XX 维度的分析,论证会更完整”;同时将评价焦点从结果转向过程,通过“相比上次,你对细节的把控更精准”等话语,让学生感知自身进步,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
1.4 互动类语用策略
互动类策略旨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以拉近师生距离、提升参与意愿为目标。主要通过“话题承接”与“情感联结”实现:在话题衔接上,采用“复述+延伸”模式,如“你提出的 XX 观点很有新意,其他同学是否有补充或不同看法?”,推动课堂讨论有序展开;在情感层面,通过幽默化话语化解紧张氛围,或用“这个问题确实有难度,很多同学初期都会困惑”等共情表达,降低学生参与的心理压力,增强课堂安全感。
二、教师课堂话语语用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机制
教师课堂话语语用策略通过作用于知识传递、思维发展与动机激发三大关键环节,对教学效果产生系统性、深层次影响。
2.1 优化知识传递效率,推动知识内化
阐释类语用策略通过结构化表达与重点强化,直接提升知识传递的精准度与效率。清晰的逻辑框架能减少学生信息接收中的干扰与混淆,将知识认知难度降低 30%-40% ,尤其在理科公式推导、文科理论阐释等场景中,可帮助学生快速突破理解难点;而具象化的表达方式能让抽象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建立关联,推动知识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内化”,显著提升知识记忆的持久性。
2.2 激活学生思维深度,促进能力发展
引导类语用策略通过阶梯式提问与留白设计,打破单向灌输的思维局限,激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探究性问题促使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开展分析、综合与评价,而合理的思考留白则为思维加工提供时间保障,使学生课堂思维参与度提升 40%以上。长期应用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符合“深度学习”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为教学效果从“知识掌握”向“能力提升”转型奠定基础。
2.3 维系学习动机,改善课堂参与质量
反馈类与互动类语用策略通过积极评价与情感联结,有效维系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意愿。精准的反馈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避免因“方向模糊”导致的学习懈怠;而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降低学生参与的心理压力,使主动发言频次提升 2-3 倍,有效破解“课堂沉默”现象。当学生感受到自身观点被重视、进步被认可时,学习动机将持续强化,进而形成“积极参与-效果提升-动机增强”的良性循环,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三、教师课堂话语语用策略应用的现存问题与优化路径
当前教师课堂话语语用策略应用仍存在短板,需通过针对性措施实现优化,充分发挥其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3.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策略应用“单向化”,过度依赖阐释类策略。调查显示,60%以上课堂时间中,教师以单向讲解为主,引导类、互动类策略占比不足 20% ,导致课堂呈现“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局面,学生思维难以被有效激活;二是策略调整“僵化”,缺乏动态适配。部分教师仅依据教学内容设计策略,忽视学生认知水平与实时反应,如在学生未理解基础概念时便开展深度探究,导致互动“断层”;三是反馈策略“浅表化”,激励性与指导性不足。多数反馈停留在“很好”“不错”等模糊评价,未提供具体改进方向,甚至存在否定性反馈,打击学生参与信心。
3.2 优化路径
第一,强化策略意识,构建多元策略体系。通过专题培训、优秀课堂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教师认识不同策略的功能价值,打破“单向讲解”的思维定式,主动将阐释、引导、反馈、互动类策略融入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如理论课侧重阐释,讨论课侧重引导)灵活搭配;第二,提升动态调整能力,实现“因材施教”。鼓励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记录等方式,实时捕捉学生认知状态,如发现学生困惑时及时调整阐释策略,简化表达逻辑,确保话语策略与学生需求精准匹配;第三,完善反馈设计,增强评价指导性。引导教师掌握“肯定+建议+鼓励”的反馈范式,避免模糊评价与否定性表达,同时建立学生反馈收集机制,根据学生对反馈的接受度持续优化话语方式,最大化反馈策略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
结论:
教师课堂话语的语用策略是连接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的关键纽带,其科学运用能显著优化知识传递效率、激活学生思维深度、维系学习动机,而策略应用的单向化、僵化与浅表化则会制约教学质量提升。未来教师需强化语用策略意识,提升多元策略的灵活应用与动态调整能力,以“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建课堂话语生态,充分发挥语用策略在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中的育人价值,推动教学效果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型,为高质量课堂教学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于洋洋.语文课堂话语的语用策略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22.28.094 .
[2]孙宏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话语的语用策略[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1,(11).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