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数字出版背景下历史文献的保护与传播策略研究

作者

萨如拉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10

引言

历史文献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涵盖古籍、档案、手稿、碑刻等丰富形式,承载着珍贵的民族记忆与文化基因。数字出版技术以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播、智能化服务为核心,为历史文献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深入探究数字出版背景下历史文献的保护与传播策略,对于推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1 数字出版对历史文献保护与传播的影响

1.1 保护层面:技术赋能与潜在风险并存

1.1.1 数字化修复与长期保存

在文献保护领域,数字出版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借助高清扫描、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能够较为妥善地完成文献信息的采集,尽可能减少对文献本身的损伤;配合图像处理软件,对于文献中存在的污渍、残缺等状况,也有一定的修复能力。在存储环节,“云存储+本地备份”的分布式存储模式,或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然灾害、载体老化等因素对文献保存造成的风险。以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壁画的数字化采集工作为例,通过 8K 分辨率相机与多光谱技术的运用,不仅较为全面地留存了壁画的色彩信息,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频繁接触对文物可能产生的损害。

1.1.2 技术适配与标准困境

在实际工作中,不同机构所采用的数字化标准存在差异,从扫描分辨率、文件格式到元数据规范,都难以统一,这或许会给文献资源的跨平台整合带来一定阻碍。据某省级图书馆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其馆藏文献数字化过程中涉及 TIFF、JPEG、PDF 等 6 种格式,在后期兼容性处理方面投入了较多精力,约占总工作时间的 30‰ 。此外,目前常见的数字存储介质,如硬盘、光盘等,使用寿命相对有限,一般在 10-15 年左右,而格式的更新迭代,例如从 PDF 到 EPUB3 的转变,有可能导致早期数字化文献出现读取困难或无法打开的情况。

1.2 传播层面:效率提升与内容异化挑战

1.2.1 传播范围与交互体验的拓展优化

数字出版有效缓解了传统文献受限于物理空间的情况,借助在线数据库、移动应用、虚拟展览等多样化呈现方式,为大众获取文献资源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以“永乐大典”数字化项目为例,其运用 3D 建模技术对古籍版式进行还原,使读者能够在线浏览检索,该项目上线半年后访问量便突破百万次。此外,AR/VR 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传播体验,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文物库”,用户可全方位查看古籍装帧细节,获得更具沉浸感的阅读感受。

1.2.2 内容呈现与价值理解的潜在挑战

在数字传播环境下,部分读者更倾向于浏览标题、摘要等精炼内容,这种阅读习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文献历史背景与整体价值的深入理解。从某文化平台的古籍传播数据来看,用户平均阅读单篇文献的时间较短,且多数访问集中于生活类等趣味性内容,对文献学术价值的关注相对不足。同时,非专业机构在进行数字化工作时,由于技术与专业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内容识别偏差等问题,进而影响公众对文献的正确认知。

2 历史文献保护与传播的优化策略

2.1 构建标准化数字化保护体系

2.1.1 探讨统一技术规范的可能性

或许可考虑由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历史文献数字化工作指南》,在指南中对扫描分辨率、文件格式、元数据字段等方面进行规定。例如,古籍扫描分辨率或可设定在 600dpi 以上,文件格式宜优先采用开放格式如 TIFF、XML,元数据字段可涵盖文献来源、版本信息、著录规范等内容。此外,参考“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IIIF)”的做法,或有助于推动不同机构数字资源的互联互通。

2.1.2 研究分级保护机制的构建

对于濒危文献,像虫蛀古籍、孤本等,或许可以优先开展数字化抢救工作,采用“原物保存+数字利用”的模式;而对于流通需求较高的文献,例如常见方志,可尝试制作多版本数字副本,如全文版、检索版、普及版等。敦煌研究院的“分层数字化”经验表明,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保护

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原物的使用频率。

2.2 创新数字出版传播模式

2.2.1 构建综合性服务平台

尝试将文献资源、学术工具及科普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探索搭建“资源库+知识库+社区”的一体化平台架构。针对专业学者群体,可考虑提供全文下载、版本比对、引文标注等功能;面向大众用户,则可设计开发“白话译本”“历史故事"及”互动问答"等内容模块。

2.2.2 推进跨界融合创新传播

积极探索与教育、文旅、文创等领域的合作可能性,着力开发多样化产品形态。可挖掘古籍中的服饰、建筑图案元素,作为文创设计的灵感来源;与中小学合作,尝试开发“数字文献研学课程”,如借助《天工开物》的数字化内容开展古代科技知识讲解;在博物馆展览场景中,可设置"数字文献互动屏",实现实物展陈与数字内容的相互补充。

2.3 完善版权治理与长效保障

2.3.1 探索版权分级管理模式

在公有领域文献的数字化利用方面,可考虑适度开放非商业用途权限;对于版权归属尚待明确的近现代文献,或许可尝试采用“先授权后使用”的审慎策略,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授权流程的可追溯性。此外,不妨探索建立“版权共享池”的可能性,通过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协调家族、机构等版权持有方,以合理的授权费用推动文献的数字化传播。

2.3.2 尝试构建多方协同机制

建议政府层面适当增加专项资金投入,重点扶持基层文化单位的数字化设备更新。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企业通过公益捐赠等形式支持古籍数字化工作。在人才培养领域,可在高校相关专业中增设“数字文献保护”方向,逐步培育既具备文献学专业素养,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2.4 激发用户参与的“共创”模式

2.4.1 公民科学项目对文献整理的辅助作用

可参考“维基文库”的运作模式,尝试动员志愿者参与文献转录、校对及注释等工作。这种众包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专业人员短缺的状况。以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众包平台”为例,该平台上线三年间,约有五万名志愿者参与其中,累计完成约二十万页文献的转录工作,转录准确率达到较高水平,约为 98% 。

2.4.2 用户生成内容(UGC)在传播中的潜力挖掘

可以通过适当方式鼓励用户基于数字文献,创作科普文章、短视频、播客等多样化内容。借助平台的推荐机制,这些内容的传播范围有望得到拓展。例如,某文化 APP 的“古籍故事”板块中,用户创作的《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饮食》等作品,收获了较为可观的阅读量,单篇阅读量超十万,逐步形成“专业保护+大众传播”的良好互动局面。

结束语

数字出版浪潮为历史文献的保护与传播带来技术革新契机,同时在的方面存在优化空间。后续发展不妨以保护为根基、以传播为导向,尝试探索建立统一标准框架,结合受众特点创新传播形式,完善版权管理体系,并积极调动用户参与积极性,推动历史文献保护模式从静态保存向动态传承转型。伴随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逐步渗透,历史文献数字化保护或将呈现智能化修复(例如借助AI 技术填补文字缺失部分)、可信化传播(如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版权存证)等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谢芸.赣南红色革命历史文献建档保护及其开发利用体系研究[J].兰台内外,2025,(16):77-8

[2]郭金莉.历史文献中的生态智慧与环境保护策略研究[J].新楚文化,2025,(05):4-7.

[3]赵嫄.新时代历史文献的传承和保护— —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为例[J].文化数字化,2025,(02):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