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心晴守护者”大学生心理健康智能监测与干预平台

作者

李佳 王鹏飞 马乐欣 赵晓茹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辽宁庄河 116400

引言: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与教育环境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治理的重要议题。《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抑郁检出率达 24.6% ,部分高校需心理干预的学生占比逐年攀升,从2020 年的 17.15% 升至 2022 年的 20.22‰ 。但高校心理教师配比低、传统筛查滞后,学生求助意愿也因隐私顾虑受限。教育部政策明确要求构建“预防-识别-干预”一体化心理育人体系,“心晴守护者” 平台正是在此背景下,依托技术破解服务困境,本文重点剖析其核心机制与路径。

一、多源数据融合与动态评估机制

“心晴守护者”平台的多源数据融合机制,是以高校现有的信息系统为基础,整合了学生学业、生活、社交等多维度行为数据,形成全面且贴合教育场景的数据采集体系。学业数据方面,平台对接教务系统与学习管理平台,采集学生考勤记录、课堂互动表现(含微表情、提问次数)、作业提交延迟率及考试前后登录系统频次,以此来反映学业投入与压力状态;生活数据层面,对接校园一卡通与门禁系统,获取消费频次、图书馆及操场访问习惯、出入寝时间,同时在学生授权后提取社交平台发言关键词,统计负面情绪词汇出现频率;此外,还纳入学生自主参与的匿名心理测评数据,如 PHQ-9 抑郁量表、GAD-7 焦虑量表结果,且所有数据采集均遵循“数据最小化”原则,只保留和心理评估强相关的信息。

基于融合数据,平台构建了动态评估机制,采用Logistic 回归与LSTM神经网络结合的算法方案。先通过 Logistic 回归筛选与心理风险关联度高的核心特征,剔除无关的干扰项;再利用 LSTM 神经网络追踪特征时间变化趋势,输出1-100 分的心理健康指数及低、中、高风险等级,同时生成“学业压力 - 情绪波动”“社交活跃度 - 孤独感”等二维分析图表,将数据转化为直观特征画像,辅助教师定位心理状态成因,打破传统静态测评局限,实现心理风险实时追踪与早期识别。

二、AI 驱动的双向协同干预系统

在教师端,AI 预警功能与标准化工具构成核心支撑。当系统监测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连续7 天低于60 分,或者发现学生有连续逃课3 次、说话时用了有自伤倾向的词汇这类高危情况,就会自动给对应班级的辅导员或学校心理教师发预警报告。报告里会写清楚学生当前心理风险涉及哪些方面,还有学生过去和现在行为的对比数据,能帮助教师快速弄清楚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原因。与此同时,教师端还内置了标准化的干预方案库,这些方案都是以认知行为疗法、积极心理干预等理论为基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一键生成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比如遇到因学业压力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就能制定连续 3 天主动和学生沟通、并给学生推荐冥想工具的干预方案。在干预过程中,系统还会自动跟踪学生行为数据的变化,生成干预效果评估报告,给教师及时调整干预策略提供参考。这一过程能帮助教师减少 50% 以上用于整理数据和制定方案的时间。

学生端主要靠AI 智能疏导功能和匿名服务,给学生提供方便的自助心理支持渠道。平台开发了AI 聊天机器人,这个机器人能靠情绪识别技术,对学生说的话做出即时回应,既给学生做情绪疏导,还能科普心理知识;

同时,平台有匿名心理测评功能,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专业心理量表的测评,测评结果会加密存储,而且只有学生自己能查看。测完之后,学生还能收到针对自己情况的个性化心理调节建议;除此之外,平台的匿名社区支持学生用文字或语音分享自己的想法,形成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氛围,这样能有效减轻学生对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抵触感,让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心理服务中,也更容易接受这些服务。

三、隐私保护与伦理合规机制

“心晴守护者”平台在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里,都融入了隐私保护和伦理合规的要求。它通过技术防护、权限管控加上给用户赋权的方式,在充分发挥数据价值的同时,消除师生对隐私泄露的担心,确保平台运行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和高校数据管理的相关规定。在数据采集这一步,平台严格遵守数据最小化原则,只收集和心理评估联系紧密的信息。像学业行为、校园消费这类基础数据,主要是对接高校现有的教务系统、一卡通系统来获取,不用额外采集学生的敏感标识信息;而涉及社交言论、心理测评这类敏感数据时,必须得到学生主动授权,而且平台还会提供随时关闭采集权限的选项,防止过度获取个人信息。到了数据存储和传输阶段,平台采取了多重技术防护措施。人脸特征、测评结果等敏感数据都会用加密算法存储,数据传输过程则靠安全协议保障安全;同时平台还提供私有化部署方案,把核心数据存到高校本地服务器里,避免公共云端存储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另外平台会和专业信息安全公司合作,通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还会定期做漏洞检测和安全审计工作,从多个方面防范数据泄露风险。最后在数据使用和伦理审查方面,平台搭建了分级权限访问体系。平台管理员的职责只限于系统维护,没有查看数据的权限;心理教师只能查看中高风险学生的脱敏数据,学生的姓名、学号等标识信息会被隐藏;辅导员要查看自己负责班级学生的基础行为数据,必须经过学校心理中心审批,而且所有数据操作都会留下日志,确保操作过程能追溯。与此同时,平台会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对算法模型做伦理审查,避免因为数据偏差导致误判,在技术应用和伦理规范之间找到平衡,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

结语

“心晴守护者”平台通过三大核心机制,有效解决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关键痛点,能提前识别心理危机、提升干预效率、保障隐私安全。未来可拓展场景并融合前沿技术,为校园心理生态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总之,“心晴守护者”平台为智能技术赋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对构建包容、高效的校园心理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讯. 新媒体赋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 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5,16(05):104-108.

[2] 董礼.计算机技术在秦皇岛智能心理服务平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6,(09):176.

[3] 侯悍超,倪士光,林书亚,等.当 AI 学习共情:心理学视角下共情计算的主题、场景与优化[J].心理科学进展,2024,32(05):84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