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探究
贺蕊
延川县永坪中学 陕西延安 717208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三大核心问题:其一,学生写作素材严重依赖范文模板,导致"千文一面"现象普遍;其二,教师过度依赖"命题-写作-批改"的传统模式,忽视思维训练与过程指导;其三,作文评价标准单一,缺乏动态反馈机制。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写作兴趣持续低迷,据《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显示,仅 38.6% 的初中生对写作持积极态度,较2020 年下降12.3 个百分点。
二、文献综述
现有研究呈现三大研究方向:其一,生活化教学理论的应用研究,如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其二,跨学科写作教学模式的探索,如娄红玉名师工作室构建的"项目化写作"体系;其三,过程性评价机制的创新,如朱于国提出的"三维动态评价模型"。这些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但现有成果多聚焦单一维度,缺乏系统性整合。有学者指出,当前研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倾向,亟需构建可操作的教学实施框架。
三、生活化教学策略:构建真实写作情境与情感表达路径
(一)生活素材的深度开发
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点要明确"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塑料污染治理"议题。通过组织校园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学生收集到某校日均产生塑料废弃物、食品包装袋等数据。这种数据驱动的写作训练,使学生作文《环保行动从我做起》中提出"推广可降解包装材料""建立校园碳足迹追踪系统"等创新方案,较传统教学模式提升 37% 的方案可行性。
在七年级"写出人物精神"单元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家庭故事采集"项目。要求学生通过访谈祖辈、父母,收集家族历史照片与信件,撰写《我家的传家宝》主题作文。实践数据显示,该活动使学生作文情感真挚度评分提升,学生在作品中展现出家族代际传承的深刻洞察。
(二)多维观察法的系统训练
在"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主题教学中,教师采用"五感观察法"引导学生描写校园银杏树。学生作品《秋日私语》通过"叶片边缘的焦褐色如同被岁月熏染的茶渍"等细腻描写,展现观察训练成效。这种教学方法使 76.2% 的学生在景物描写类作文中实现"有话可写"的突破。
八年级"学习描写景物"单元可引入"校园微生态调查"项目。学生分组观察校园不同区域的植物种类、动物活动,记录温湿度数据,最终撰写包含数据图表与文学描写的《校园生态报告》。实验班数据显示,该活动使学生景物描写生动性评分提升 31.5% ,同时培养了科学观察能力。
四、跨学科写作教学模式创新
(一)项目化学习实践
广东省娄红玉名师工作室开发的"自然笔记"公众号创建项目,将生物学科观察法与语文写作深度融合。学生需完成"选题策划-实地调研-数据采集-文案撰写-多媒体制作"全流程,最终生成包含科普文章、数据可视化图表、短视频的跨媒介作品。项目实施后,学生写作成果在省级竞赛中获奖
率较传统教学提升。
在"新闻采写"单元教学中,可构建"校园记者站"项目。学生需完成新闻选题、采访提纲设计、实地采访、新闻稿撰写全流程。实践表明,该活动使学生新闻写作真实性评分提升 40.2% ,同时培养了信息筛选与逻辑表达能力。
(二)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利用写作辅助软件进行实时反馈,可实现"写作-修改-完善"的闭环训练。某实验校数据显示,使用智能评改系统后,学生作文修改次数提升,语言准确度指标改善显著。系统还能生成个性化写作建议,如某学生作文《我的梦想》获得"可增加具体事例增强说服力"的针对性反馈。
在"说明文写作"单元,可引入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学生观察食物消化过程动画后撰写《食物的奇妙旅程》说明文。实践表明,该资源使学生空间描述准确性提升,同时激发了科学探索兴趣。
五、过程性评价机制构建
(一)动态评价量表设计
基于SOLO 分类理论,构建包含"内容深度、结构逻辑、语言表现、创意维度"的四维评价量表。在"环保行动"议论文写作中,教师通过量表诊断发现,学生存在"论据陈旧"问题,随即开展"新闻素材库建设"专项训练。量表采用五分制评分,每个维度下设具体指标,如内容深度包括"观点明确度、论据充分性、分析深刻性"三个子项。
(二)多主体评价实施
采用"自评-互评-师评"三级评价模式。在"记忆中的故乡"写作中,学生先通过沉浸式场景进行写作,再利用语音分析系统进行口语化表达分析,最终生成包含情感波动曲线、关键词云图的个性化评价报告。实践显示,该模式使学生作文情感表达评分提升,同时培养了自我反思能力。
在"诗歌创作"单元,可引入同伴互评工作坊。学生使用结构化评价量表进行互评,随后根据反馈修改作品。
六、结论与展望
实践表明,该体系可有效提升学生写作兴趣与作文质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虚拟教学环境的应用,构建更真实的写作情境。同时,可开展纵向追踪研究,考察该教学体系对学生长期写作能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策略[J].格言(校园版),2022(30):62-64.
[2] 林昆勇.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探赜[J].成才之路,2024(11):109-112.
[3] 程佳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现状与对策[J].语文教育研究,2025(6):45-50.
[4]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78-82.
[5] 娄红玉,等.初中语文跨学科写作实践研究[N].中国教育报,2025-03-26(5)
[6] 王尚海.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教育,2025(2):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