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培智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分析

作者

王玲玲

吉林省永吉县特殊教育学校

一、培智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探讨培智小学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培智小学语文学科的现状。培智教育的核心对象是智力障碍学生,这类学生在认知、语言表达和情感调节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心理成长。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承载着传递文化、培养思维和提升情感的重要使命。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学内容多以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为主,但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滞后,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许多挑战。

学生的语言能力普遍较弱,许多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图画、视频、实物展示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在课堂氛围的营造方面,教师需要创造一个宽松、友好且富有激励性的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此外,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对语言知识的传授,它还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平台。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往往是教学的重点,而对于培智学生来说,这些情感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他们情感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尽管语文学科在培智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受限于教师资源、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特殊情况等因素,培智小学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教师的教学观念尚未完全转变,未能充分理解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此外,教材内容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而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不能完全适应智力障碍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思政教育在培智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融合

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性、教育性和指导性的教学内容,近年来在各级学校中受到了高度重视。对于培智小学来说,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如何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政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触到思政教育的元素。比如,在阅读理解和文学作品教学中,选择一些富有积极社会意义和思想性强的作品,如那些体现美德、正义、亲情与友情的故事。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和价值判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的形式与方法是思政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重要载体,培智小学的语文通过情景教学、互动讨论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比如,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社会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互动中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同时,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其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变化,适时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此外,思政教育的融入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政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参与集体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践行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

三、培智小学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效果

随着培智小学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从实践效果来看,这种融合不仅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促进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认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在思政教育的渗透下培智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有了显著的进步,通过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文、故事以及人物事迹的教学,教师能够巧妙地将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融入课堂,这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这些道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智学生在接受语言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提高语言能力外,教师还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在一些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中,教师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情节、人物性格,更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

语言能力的提升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而通过思政教育的引领,学生在语言的使用上更具有责任感和社会意义。通过对道德故事、历史人物和社会现象的学习与讨论,学生不仅增加了词汇量和句式结构的使用,还学会了如何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课堂上,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技巧,恰当而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出良好的思维逻辑与沟通能力。这对于他们今后融入社会、参与集体活动、表达自我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引导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教育洞察力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还要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变化,积极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比如,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往往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加入对学生品德的启发和引导,使得课堂氛围既活跃又充满教育意义,在教师的耐心和专业引导下,培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知水平得到了有效激发和提高。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创新型人才逐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结论

培智小学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调整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强化课外活动等手段,成功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中,取得了积极的效果。通过这一融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促进了他们思想品德的发展,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然而,仍需认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仍需不断深化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培智教育的特殊需求。

参考文献

[1]卢超文,丛子伟.如何在培智生活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和思政教育[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07):69-71.

[2]崔浩睿,曾滨懿,雷江华.培智学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实现方式——基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 年版)》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21,(11):27-33.

注:吉林省教育学会 2024 年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特教学校思政教育与培智语文学科相融合的研究》立项编号:XKT202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