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学习习惯培养实践探索
艾小芳
遵义市播州区象山幼儿园 563100
引言: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情境依赖性”和“行为可塑性”双重特征。传统教育模式下,家庭与幼儿园常因教育理念差异、沟通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幼儿出现园内表现与家庭行为脱节现象。例如,部分幼儿在园能专注听讲、独立完成任务,但在家却依赖性强、注意力分散。家园共育通过整合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本文以习惯养成为核心目标,结合实践案例,探索家园共育在幼儿学习习惯培养中的创新路径。
一、理论框架,家园共育的双向赋能机制
家园共育的本质是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的深度协同。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幼儿学习习惯受微观系统(家庭、幼儿园)和中观系统(家园互动)的共同影响。家庭中,父母以身作则、营造安静学习环境,能为幼儿树立学习榜样,提供适宜氛围;幼儿园采用游戏化教学方法、关注个体差异,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这些因素通过环境浸润和行为示范,潜移默化地塑造幼儿学习习惯。
实践中,家园共育要突破单向传递模式,转向双向互动。幼儿园可通过家长开放日,展示游戏化教学场景,让家长直观感受玩中学理念,理解幼儿在园学习方式;家庭则借助学习任务打卡,记录幼儿在家表现,如能否独立完成拼图、主动阅读绘本等,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如针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增加专注力训练游戏。这种双向赋能机制确保了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避免幼儿在园五天培养的好习惯,因周末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归零,有效破解了 ∂⋅5+2=0: ”的教育困境。
二、实践路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环境浸润,打造“无痕教育”场景
家庭与幼儿园肩负着共同营造支持性学习环境的重任。于幼儿园而言,“听读游戏识字法”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的妙招。教师精心挑选《孔融让梨》这类经典故事,搭配舒缓音乐与生动插图,让幼儿在“听—读—演”的流程中,领略语言与文学的魅力。播放“狼来了”情节时,鼓励幼儿模仿放羊孩子喊“狼来了!”,并开展角色扮演,使其深刻理解诚实的内涵。
家庭中,父母可借鉴书香家庭理念,设置专属阅读角,每天固定时段与幼儿共读。有位母亲在女儿4 岁时启动“睡前故事30 分钟”计划,挑选《大卫不可以》等绘本,以提问“大卫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引导幼儿思考,逐步培育其批判性思维,让阅读成为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美好的一部分。
(二)行为示范,构建“镜像学习”机制
幼儿习惯养成对“观察学习”高度依赖,教师和家长需以身作则传递学习态度与方法。幼儿园手工课上,教师展示专注做事流程,先观察材料、思考步骤,再动手操作,并解释积木排列原因,将思维过程可视化,让幼儿理解有序学习的价值。家庭里,父母可通过任务分工培养幼儿责任感。有位父亲与 5 岁儿子约定每周日为家庭清洁日,父亲擦窗户,儿子整理玩具。任务完成后,父亲具体表扬:“你今天把积木按颜色分类,比上周进步了!”这种具体化反馈,如同明亮的灯塔,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让他们在模仿与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实践强化,设计“任务驱动”活动
游戏化任务是巩固幼儿学习习惯的得力助手。幼儿园开展学习小达人挑战赛,设置专注力挑战(如连续 10 分钟拼图不中断)、独立性挑战(如自己穿鞋系鞋带)等任务,完成者获星星贴纸奖励。有教师分享,一名原本注意力分散的男孩,连续 3 周获得专注力之星后,逐渐养成做事前规划的习惯。家庭中,父母可设计生活实验室活动。有位母亲与女儿开展种子发芽观察日记,母女共同种植绿豆,女儿负责浇水,母亲负责拍照记录。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更让他们理解坚持的意义。活动结束后,女儿主动提出自己照顾小豆苗,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挑战与对策,突破共育瓶颈
(一)家长教育理念滞后
部分农村家长受溺爱文化荼毒,秉持学习习惯是幼儿园责任的观念,在家对孩子过度包办。一位奶奶心疼 5 岁孙子,每日替其穿衣、喂饭,使得幼儿在园连基本生活任务都无法独立完成。这种教育方式严重阻碍了幼儿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与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目标背道而驰。
幼儿园可借助家长学校开展专题培训破局。通过案例对比呈现溺爱与科学养育的不同结果,播放家长包办致幼儿依赖性强,以及引导幼儿自主做事使其在园适应力更强的两段视频。培训成效显著,有爷爷感慨原来放手让孩子做才是真爱。这能让家长认识到自身教育问题,转变理念,积极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二)家园沟通效率低下
传统家园沟通主要依赖家长会或家园联系册,信息传递存在明显滞后性。比如教师发现某幼儿在园注意力不集中,却要等到周末家长会才能反馈,错过最佳干预时间,不利于幼儿及时纠正问题、健康成长。
引入数字化工具可有效提升沟通效率。某幼儿园使用家园共育 APP,教师能实时上传幼儿在园表现视频,家长可随时留言反馈。如教师拍摄幼儿在建构区专注搭建城堡照片并附言建议,家长迅速回复已购买相关玩具并表示会一起拼。这种即时互动模式,让教师和家长能及时掌握幼儿情况,使教育干预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家园共育工作顺利开展。
结束语:家园共育不是家庭与幼儿园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环境浸润—行为示范—实践强化”三位一体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实践表明,当家庭与幼儿园形成“目标共商、方法共研、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时,幼儿的学习习惯能呈现出可持续生长的态势。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AI技术在家园共育中的应用”,例如通过智能设备分析幼儿在家学习行为,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欧阳琪."互联网 +"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实践与研究[J].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4(51):16-18.
[2]林琳."互联网 +" 家园共育模式下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1, 000(006):P.1-1.
[3]管琳.浅谈利用互联网实现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J].家教世界,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