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工作转型发展研究

作者

王立华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9

引言

2025 年 4 月发布的《2024 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4 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总营收661.41亿元,同比增长 16.65% ;用户规模 6.70Ω ,同比增长 17.52‰ 。在2025 年8 月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举办之际发布的《2024—2025 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4 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持续增长,整体收入规模全年达到 17485.36 亿元,再创新高,同比增加 8.07‰ 。这组数据清晰地揭示了数字技术已深度融入编辑出版行业的全链条,从内容生产到传播分发,从用户触达到商业变现,均发生了结构性变革。传统编辑出版工作以纸质载体为核心、以单向传播为模式的运作体系,已难以适配数字时代用户对“即时性、互动性、个性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探讨编辑出版工作的转型路径,不仅是应对技术变革的被动调整,更是行业主动寻求价值升级的必然选择。

1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

1.1 成本低

第一,数字化出版原材料耗资较低。传统模式下,编辑出版往往需要用到墨水、纸张、胶水等材料,这些材料在购买、存储等方面需要耗费较大成本。而数字时代下发行数字化出版物便能省去上述费用,节约成本。第二,数字化出版所需要的人力成本较低。数字化时代下编辑出版工作的开展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学习等实现编辑、排版、校对与流程审批的自动化,如此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力成本,节约人力资源。第三,管理成本较低。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辅助下,从原始数据录入到稿件编辑与校对,再到图书制作与发行等各个环节,均可以实现全流程监控与管理,降低了人力管理与协调方面所需要的投入,有利于节约管理方面的资金。

1.2 效率高

数字化技术给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编辑出版与新媒体、互联网等有机融合,极大地提升了传播效率。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极大地方便了工作人员编辑与审稿工作的高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也提升了数字出版编辑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从编辑出版物的受众层面而言,在接收编辑成品时,不再局限于纸质读物,而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智能终端进行,打破了阅读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数字出版工作的高效率。

1.3 传播广

在全球化传播方面,互联网平台打破了地理边界,使出版物能够通过电子书商城、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实现即时分发。借助大数据分析,出版机构可以精准捕捉用户阅读偏好,通过算法实现个性化推荐。此外,互动机制(如评论、弹幕、社群分享)不仅能够增强读者参与感,还能催生“阅读—讨论—二次创作”的裂变效应。以《三体》为例,其在 B 站的衍生创作视频累计播放量超 5 亿次,进一步反哺了原著销量。这种从单向传播到多维互动的转变,不仅扩大了内容影响力,更构建了数字化时代的新型出版生态。

2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2.1 技术应用与成本压力的矛盾

中小型出版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技术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困境。在技术投入方面,人工智能编辑系统的搭建成本从基础智能体(10 万—50 万元)到垂直领域工具(200 万—500 万元)不等,而私有云存储平台需承担硬件购置、软件许可及运维等综合费用,前期投入可达数百万元。然而,市场收益短期内难以覆盖成本。尽管 2024 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 17485.36 亿元,但电子书收入仅 80 亿元,中小机构分润有限。

这一矛盾的核心在于技术投入的规模效应与中小机构资源有限性的冲突。对于传统出版社和中小机构来说挑战巨大。

2.2 数字复合型人才短缺

数字出版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呈现“跨界融合”特征。编辑需掌握大数据分析(如用户行为解读)、人工智能工具应用(如智能排版、内容审核)及数字版权管理(如区块链存证)等技能,而技术人才则需理解出版行业的内容生产逻辑(如选题评估、三审三校)和市场规律(如读者分层、IP 运营)等。但目前行业内此类人才缺口较大,据《2024 中国数字出版人才白皮书》显示,当前企业普遍面临数字人才短缺的问题, 74% 的企业表示存在数字人才缺口,其中 44%的企业认为缺口“非常紧缺”。人才供需矛盾导致转型进程受阻。

2.3 内容同质化与创新不足

当前数字出版市场深陷同质化泥潭,表现为内容生产与用户需求的结构性错位。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收益,盲目跟风热门题材(如网络小说、职场培训类内容),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数据显示,在网络热门阅读平台中, 78% 的流量集中在玄幻言情、职场逆袭等 5 类模板化题材,导致用户审美疲劳,弃读率持续攀升。这种行为背后是行业“三低”困境的集中爆发。首先,创新投入占比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其次,用户洞察颗粒度低,对用户需求的挖掘不够深入,极少企业建立用户画像系统;最后,技术转化效率低,AR/VR 内容开发周期远超传统产品。

2.4 数字营销与宣传缺位

数字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加剧了出版机构之间的竞争压力。部分实力较强的大型出版机构,在资金与技术层面下足力气,早期阶段便纷纷踏上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针对数字化产品进行生产,并开展了数字营销与宣传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放眼那些实力一般的中小型出版机构,不仅资金层面受到制约,思想上也较为保守,再加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数字化转型之路虽迫于形势推进却收效甚微,数字化营销与宣传工作更是无从谈起。因而,社会大众难以发现其产品具有的优越性,由此致使中小型出版机构在数字时代发展背景下转型之路举步维艰。

3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策略

3.1 坚持守正创新,主动转变角色

新的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带来内容审核和内容管理模式的革新,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如何快捷,对内容质量的把关,是编辑出版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字出版不是出版的最优形态,更不是出版的终极形态,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赋能、相互成就的共生关系。在数字化浪潮下,编辑既要辩证分析数字出版环节中编辑工作的“变”与“不变”,更要理性看待出版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在追求数字化“创新”过程中,坚决做到对内容审核把关的“守正”,既要积极转变角色,主动适应并拥抱数字化形态下出版理念、阅读习惯、传播形态的深刻变化,又要始终坚守“内容为王”的立场,发扬“工匠精神”,树牢“用户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及服务理念,将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优势有机结合,发挥最大效能。

3.2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已步入数字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受众对新闻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新闻内容能紧跟时代步伐,新闻编辑应革新思想,改进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为了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新闻编辑应保证新闻内容的质量,掌握高效的数字化技术,加大对网络信息的检索力度,及时了解不同的时政新闻,并根据不同新闻内容的特点,在编辑过程中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同时,新闻编辑应提高传播效能,拓展传播方式,使新闻内容的种类与信息更加丰富。在建设数据库时,加强对数据库的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受众感兴趣的事物,为其提供更真实、客观的报道内容。例如,新闻编辑可以根据年龄划分受众群体,并根据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实际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有效提高受众对新闻播报的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闻的影响力。

3.3 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助力数字化出版转型

对于出版机构而言,要定期组织和开展与数字化技术应用相关的培训活动,结合工作实践,让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数字化技术。首先,强化理论培训,引导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到数字化技术之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其次,组织技术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合理且灵活地应用数字化技术,如检索技术、媒体加工技术、网站搭建技术等。最后,强化行业交流。出版机构要积极学习行业内翘楚与标杆部门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优秀做法,并邀请数字化专家到本单位开展讲座,或派遣人才进行相互交流与学习,实现经验互通共享,了解数字出版发行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办法,从而激发工作人员的思维模式,使其工作思路得到进一步拓展。

3.4 坚持兼收并蓄,提升出版效率

推进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编辑人员要主动学习数字化传播策略,及时了解和熟练掌握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端的内容传播以及创作技巧。与此同时,对基于算法机制的大数据开展分析,推测用户的阅读兴趣和关注点,对规划选题及时、准确地进行调整。此外,编辑还应主动运用先进的传播理念及传播技巧,用好社交平台吸引更多读者和用户的注意,根据反馈及需求对内容进行及时调整或更新,针对不同个体提供更加具有价值、能够满足精神需求的知识。编辑人员既要“立足出版做好出版”,在系统内部开展“岗位练兵”,进行头脑风暴和思想碰撞,相互激发出优秀的选题创意;更要“跳出出版看待出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将自己置身于数字化环境中,主动与读者特别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年轻用户开展讨论与交流,了解用户需求和偏好。此外,积极主动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机构、专家开展交流,听取外界对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和建议,兼收并蓄,有效转化,促进出版行业在数字化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3.5 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数字化人才梯队

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工作需要懂内容、懂技术、懂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出版机构需从“人才引进”与“内部培养”两方面构建人才梯队。在人才引进方面,可针对性招聘具有数字技术背景的人才,如数据分析师、新媒体运营师等,鼓励他们将数字技术融入出版工作的各个流程。

在内部培养方面,可建立“数字化培训体系”。例如,某出版社定期组织“数字编辑技能培训”,内容涵盖大数据分析、短视频制作、直播运营等,使编辑团队的数字化技能普及率从 45% 提升至 80‰ 。此外,可推动“跨部门协作”,如编辑部门与技术部门共同组建项目组,在实践中提升编辑的技术应用能力。

3.6 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数字时代下,要想实现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发展,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与措施,进一步优化与完善编辑出版流程,让社会大众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第一,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编辑出版流程数字化。数字化出版是编辑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体现,其主要是利用数字技术对相关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数字化出版实现了从内容生产、管理过程、产品形态的数字化到传播渠道的网络化。第二,实行系统集成。数字化出版会涉及多种类型的系统与平台,其中囊括的数据量与信息量巨大。为了更好地整合不同系统与平台,出版机构要采取系统集成的方式,让这些信息与数据能够实现自动化传递与分析。同时,借助于系统集成,出版机构的编辑生产流程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会更加高效。

3.7 树立并强化数字意识,实现数字能力跃迁

以往学界主要依靠课程来实现对出版人才的数字能力培养,一些高校的编辑出版学课程中已经开设了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处理、网络出版技术、计算机排版等数字出版所要求的课程。但从总体上看,这类课程数量偏少,仅占全部主干课程的 1/6 左右,课程设置更多地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硬传授,忽视了视野建立、产业与技术洞察力、研究方法以及思维方法的培养。数字意识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当前出版工作领域的核心要素。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型数字化课程实现对出版人才的数字意识和伦理教育;也可以聚焦创新使用数字技术、变革教学方法来提升对出版人才数字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实现对教育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实践响应。

结语

数字化技术持续赋能信息传播,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原本“一书一世界”的阅读习惯,同样也会改变传统出版的原有流程、形态甚至整个体系,推动传统出版不断向数字化方向纵深推进,但传统出版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在数字出版时代依然适用。传统出版丰富且相对成熟的资源为数字出版提供了内容支持,而数字出版则为传统出版拓宽了创作思路和渠道,让传统出版的表达与呈现更符合数字消费者的信息获取习惯。编辑出版从业人员必须正确认识出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出版自身的优点、劣势、短板等问题,同步提升出版专业知识及数字化素养,立足自身实际和特色优势,既不掉入“唯数字化”的误区,也不一味盲目抵制数字化浪潮甚至“去数字化”,而是主动拥抱数字化发展趋势,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传统出版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尚亭华.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背景下传统图书编辑转型成长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8):228-231.

[2]秦艳华,李一凡.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出版创新发展:2024 年数字出版研究综述[J].教育传媒研究,2025(1):40-45.

[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崔海教,王飚,等.2023—2024 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摘要)[J].出版发行研究,2024(11):29-36.

[4]邬锦雯,马绍奇,张敏强,等.图书编辑人员胜任力素质测评的初步构建[J].心理学探新,2011,31(6):544-548.

[5]秦瑜明,白晓晴.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胜任力模型建构研究[J].现代出版,2023(2):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