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急救护理对急诊多发伤病人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分析
杨雅茜
如皋市中医院急诊科;江苏南通;226500
前言
多发伤患者伤情复杂、病死率高,传统急救护理存在流程碎片化、响应延迟等问题。流程再造理论通过重组护理路径,可缩短救治时间窗[1]。本研究旨在分析该理论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为急诊护理优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前瞻性纳入 50 例多发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表 1):
对照组(25 例):男 15 例,女 10 例;年龄 30-78( 54.2±10.3 )岁;ISS评分( 26.5±4.2 )分
观察组(25 例):男 16 例,女 9 例;年龄 32-80( 55.1±9.8 )岁;ISS 评分( 25.8±4.6 )分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纳入标准: ① 符合多发伤诊断( AIS≥3 分的两处以上损伤); ② 受伤至入
院时间 ⩽1 小时; ③ 年龄 30-80 岁。
排除标准: ① 院前死亡; ② 晚期肿瘤或终末期疾病; ③ 妊娠期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急救流程(按 ABCDE 顺序评估,分诊后按科室分工处置)。观察组:基于流程再造理论优化:
(1)成立多学科协作组:急诊医师、护士、麻醉师、检验/影像人员一体化办公;
(2)重组急救路径:建立"预检-复苏-诊断-处置"并行通道(如CT 室直接复苏);
(3)信息化支持:电子看板实时更新患者生命体征及检查进度。
1.3 观察指标
① 抢救成功率:24 小时存活率;
② 护理满意度:自制问卷(Cronbach's α=0.88 ),分三级评价(表 2);
③ 心理状态:SAS、SDS 量表(标准分 ⩾50/53 分为阳性);
④ 生活质量:GQOLI-74 评分(4 维度,总分 100 分)。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3.0 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
)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 [n(%)] 表示,行 x2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
表2 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对比 [n(%)]

2.2 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
观察组 SAS、SD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GQOLI-74 评分显著更高( P<0.001 ),见表3。
表3 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对比[(
),分]

3 讨论
多发伤患者因多系统损伤常面临救治时间窗短、死亡率高的临床挑战,传统急救护理模式因流程碎片化(如分科会诊导致的决策延迟)易错过黄金救治时间。本研究引入流程再造理论对急救路径进行系统性重构,通过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实现空间整合,将平均决策时间缩短 62% ;采用并行操作策略(如在CT 室同步完成复苏与检查)显著压缩检查至手术的间隔时间至 22 分钟,较常规流程的 47 分钟具有明显时效优势;信息化支持的电子看板系统则通过实时生命体征预警,将护理响应延迟从 5.8 分钟降至 0.9 分钟,从机制上解决了传统模式的响应瓶颈[2]。这种结构性优化使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提升至 96.0% ,较对照组提高 20 个百分点( P=0.041 ),与李越等关于流程再造可降低急诊死亡率的研究结论一致。同时,护理满意度达 92.0% (对照组 68.0% , P=0.027 ),印证了流程标准化对医护协作效率的促进作用[3]。心理状态的改善(SAS/SDS评分降幅达 21% , P<0.001 )源于护理干预前置化——在复苏阶段即启动情绪安抚,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创伤应激反应。值得注意的是,GQOLI-74 总分提升19.7 分( P<0.001 ),进一步证明该模式通过缩短救治链条间接改善了患者远期康复质量[4]。尽管样本量限制了对不同损伤组合的亚组分析,但本研究仍为流程再造理论在急诊护理中的转化应用提供了实证支持,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空间、时间、信息三维度重组,构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高效救治路径,为急诊护理标准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志敏,刘圆圆,顾亮亮.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急 诊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药前沿,2025,15(8):114-119.
[2]郭桂霞.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急救护理提高急诊多发伤抢救成功率的体会[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2(7):137-140.
[3]杨泰涛,陈荣三.急诊多发伤患者的流程再造理论急救护理干预效果[J].西藏医药,2024,45(3):9-11.
[4]李美玲,张伟思,江琴叶,陶斯斌.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急救护理模式对急诊多发伤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3):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