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雨水情监测的自动化测雨技术安全应用
李昊 吴铁钧 贺逸馨
湖北省十堰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湖北十堰市 442000
一、引言
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中小河流“源短流急、暴涨暴落”,区域强降水雨量大、强度强、地域集中,易引发次生灾害。作为丹江口库区核心水源区,其中小河流雨水情监测关乎“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使命与群众安全。自动化测雨技术是山区雨水情监测核心支撑,但在十堰山区面临设备易损、数据中断、运维困难等隐患。本文结合十堰山区河流特性,探讨自动化测雨技术安全应用路径,为防汛提供技术参考。
二、十堰市山区中小河流自动化测雨技术应用现状
(一)技术应用基础
近年来,十堰市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成含250 个雨量站的监测网络,推进三处测雨雷达站点建设,形成“雷达 + 雨量站”监测体系。当前应用的自动化测雨设备包括翻斗式雨量计、超声波雨量传感器及相控阵测雨雷达,覆盖主要中小河流流域。这些设备通过通信技术实时上传数据,为洪水预报提供分钟级降水数据,延长洪水预见期。
(二)安全应用面临的突出挑战
设备运行环境恶劣致故障率高:十堰山区地形复杂,测雨站点多在高海拔区域,受极端天气考验。翻斗式雨量计易卡滞,超声波传感器冬季易结霜结冰,偏远站点雷击损坏率高,影响监测连续性。
通信与供电保障薄弱:山区部分站点在信号盲区,传统 GPRS 通信常中断,汛期数据传输易停滞。供电上,偏远站点多靠太阳能,冬季日照不足致电池亏电,曾有雨量站因供电中断错失监测。
运维管理适配性不足:十堰山区站点分散,部分需徒步超2 小时到达,传统运维难及时巡检。汛期山路损毁阻碍运维人员,曾有站点故障因交通中断延误修复。且基层运维人员专业技能缺乏,加剧设备运行风险。
数据安全与质量管控不到位:部分站点缺防干扰设计,数据易受电磁影响跳变;数据传输无加密协议,有被篡改风险。此外,缺自动化数据质控机制,暴雨虚假数据难甄别,曾致洪水预报偏差。
三、适配十堰山区的自动化测雨技术安全应用策略
(一)设备防护的地形适配改造
(一)设备防护改造
针对山区恶劣环境,对设备实施 “定制化防护” 改造。雨量传感器外部加装防风防溅罩,倾斜安装减少暴雨冲击,内部增设加热模块解决冬季结冰问题。雷达站及关键雨量站点,借鉴宝鸡气象站经验,构建 “物理障碍 + 电子围栏” 双重防护体系,配备语音警告与智能安防监控,防人为破坏与动物侵扰。雷击高发区为设备加装三级防雷装置,控制接地电阻在 4欧姆以下,降低雷击损坏率。
(二)通信与供电的冗余保障设计
建立 “主备双链路” 通信系统,优先用 4G 网络传输,同步搭载北斗短报文模块备份,确保极端情况数据可通过卫星通道上传。借鉴茅箭区应急通讯保障经验,为偏远站点配卫星电话与 “气象盒子”,实现 “三断” 场景应急数据报送。供电采用 “太阳能 + 锂电池 + 应急发电机” 混合供电模式,锂电池按 7 天无日照标准配置,发电机加装远程自启停系统,可通过 APP 在电网中断时自动启动切换。
(三)运维管理的标准化与智能化升级
制定山区站点运维标准流程,实行 “汛前全面检、汛中高频巡、汛后系统修” 的分级管理模式,汛期对山洪危险区周边站点加密至每周巡检 1次,非汛期每月巡检 1 次,重点开展遮挡物清除、电池更换与接口紧固等工作。搭建智能化运维平台,通过设备运行状态远程监测功能,实现电池电压、信号强度等参数实时预警,变 “被动抢修” 为 “主动预防”。开展 “以赛代训” 的技能培训,每年组织基层运维人员开展设备校准、故障排查等实战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数据安全与质量的全流程管控
构建 “采集 - 传输 - 质控” 全链条安全体系。采集端采用传感器数据加密存储,传输环节启用 VPN 专用通道与数据签名技术,防止数据被截取篡改。在数据质控方面,开发适配山区降水特点的算法模型,通过 “邻站对比、历史同期比对、逻辑校验” 三重机制,自动识别暴雨期间的异常数据,并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补正。建立数据质量溯源制度,每笔数据均标注采集设备、传输通道等元信息,确保问题可追溯。
四、实践案例与效果评估
(一)犟河流域安全应用实践
以犟河流域为试点,对12 处关键雨量站进行安全升级改造,为站点加装防雷装置与加热模块,3 处偏远站点增设北斗通信与混合供电系统,并接入智能化运维平台。2024 年汛期,该流域历经3 场暴雨,改造后站点零故障运行,数据传输成功率从 82% 提至 99.5‰ 。7 月 12 日暴雨时,通过数据融合分析提前 6 小时发布洪水预警,成功转移 12 户 36 人,避免人员伤亡。
(二)综合效果评估
经一年实践监测,十堰市自动化测雨技术安全应用成效显著。设备平均故障率从 18% 降至 4.2% ,雷击损坏率降至 2% 以下;“三断”场景下数据可用率达 92% ,提升 75 个百分点;数据传输时延控制在 30 秒内,准确率达98.3‰ 。运维效率上,智能化平台实现故障主动预警,平均修复时间从 48小时缩至 6 小时,运维成本降低 30‰ 。问卷调查显示,基层防汛人员对测雨数据满意度从 65% 提至 91% ,认为技术安全保障提升增强了防汛决策信心。
五、结论与反思
十堰市山区中小河流自动化测雨技术的安全应用,需立足 “地形复杂、气候特殊、使命重大” 的核心实际,从设备防护、通信供电、运维管理、数据管控四个维度构建适配性安全体系。实践证明,通过定制化防护改造、冗余保障设计、智能化运维与全链条质控,能够有效破解山区测雨技术的安全瓶颈,为洪水预报预警提供可靠数据支撑。部分高海拔站点冬季供电保障仍有不足,极端暴雨下的雷达数据反演精度有待提升。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太阳能供电配置,联合科研单位开发适用于秦巴山区的雷达反演算法,并扩大测雨雷达覆盖范围,实现中小河流流域监测全覆盖,为十堰市水源区保护与防汛安全提供更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启,王宗志,杜慧华,等. 基于“三道防线”的洪水预报及其在中小河流中的应用[J/OL].水利水运工程学报,1-17[2025-09-21].https://link.cnki.net/urlid/32.1613.TV.20250908.1550.002.
[2]黎春蕾,邱鹏,刘娇,等. 重庆市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与应 用[J].水利水电快报,2024,45(10):44-49.DOI:10.15974/j.cnki.slsdkb.2024.10.00 8.
[3]陈广,赵莉容,陈超君,等.基于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的实践探索[C]//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防汛抗旱》杂志社,中国水利学会减灾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重庆市水文监测总站;石柱县水利局;山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236-246.DOI:10.26914/c.cnkihy.2024.003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