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探究
朱国峰
敦化市贤儒镇学校 吉林敦化 133717
体育核心素养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导向,当前课堂存在目标、内容、方法等问题。本文聚焦此,探究优化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思路。
1 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小学体育教学的关联
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体育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在小学阶段,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环节。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此时的体育教学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运动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为后续更复杂的体育学习奠定基础;健康行为的引导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保障身心健康;体育品德的塑造则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规则意识和抗挫折能力,这些素养将伴随学生一生,对其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融入核心素养理念,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2 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尽管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实际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诸多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不契合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
首先,教学目标定位模糊,过于侧重技能传授。许多小学体育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单一的运动技能上,如跑步、跳绳、球类运动的基本动作等,却忽视了对学生运动能力的综合提升,以及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投篮,而不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团队配合的重要性,也不讲解运动过程中的安全防护知识,导致学生虽掌握了一定技能却缺乏综合运用能力和健康意识。
其次,教学内容枯燥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部分小学体育课堂仍以传统的田径、体操项目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跑步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进行重复的慢跑或短跑练习,缺乏对跑步技巧的讲解和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设计,导致学生对跑步产生抵触情绪,无法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
最后,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很多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仍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还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发展,不利于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
3 体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针对当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以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3.1 明确教学目标,构建“三维一体”教学体系
教师应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入每一节体育课堂教学中,构建“三维一体”的教学体系。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将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例如,在三年级足球教学中,运动能力目标可设定为“学生能熟练掌握脚内侧传球的动作,准确率达到 80%以上”;健康行为目标可设定为“学生能说出足球运动中常见的受伤部位及预防措施”;体育品德目标可设定为“学生在小组比赛中能主动配合队友,遵守比赛规则,不与队友或对手发生争执”。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确保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3.2 丰富教学内容,兼顾趣味性与实用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一方面,可引入新兴的体育项目,如轮滑、滑板、趣味体操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低年级体育课堂中,引入“障碍跑游戏”,设置跨栏、钻山洞、平衡木等障碍,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跑、跳、钻、平衡等运动能力,同时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将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场景中。例如,在健康行为教学中,可讲解“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对脊柱健康的影响”“如何根据天气变化选择合适的运动服装”等内容,让学生学会将体育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3.3 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例如,在篮球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篮球比赛”的情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比赛中自主探究传球、运球、投篮的技巧,教师则在一旁进行指导和点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提高运动技能,还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发展。
此外,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播放体育赛事视频、运动技能动画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体育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讲解跳远动作时,通过播放专业运动员的跳远视频和动作分解动画,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的完整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跳远技巧。
4 案例分析
以某小学四年级 4 课时“跳绳”单元教学为例,围绕核心素养设定目标:运动能力上,学生需掌握单摇双脚跳(每分钟 120 次以上)、双摇跳(连续 5 次以上);健康行为上,能说出跳绳损伤及预防方法,养成热身、放松习惯;体育品德上,比赛中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帮助同学。
教学中,首课时借“跳绳接龙”让学生认识跳绳;第二课时设初、中、高三级“跳绳闯关”,强化单摇跳技能;第三课时以“小组互助”学习双摇跳;第四课时开展个人与团体赛,赛后交流收获。同时采用情境、小组合作、游戏教学法,营造趣味学习氛围。
教学效果显著: 90% 以上学生达标单摇跳目标, 70% 学生达标双摇跳目标,所有学生掌握健康知识,体育品德也得到有效培养,印证了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有效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是突破传统教学困境、推动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关键途径。本文所提出的策略与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具有借鉴价值的实践方案。未来,教师需持续推进教学创新,学校与教育部门应强化支持力度,共同促进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使核心素养培育切实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凯扬.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路径[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5,6(17):110-112.
[2]林春沁. 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与健康差异化教学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5,(24):17-18.
[3]赵庆香.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5,(2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