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药物和物理治疗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星星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浙江省精神心理卫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妇女精神科 325000
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中属于一种致残性较高的慢性精神障碍疾病,此病临床症状表现十分复杂,包括认知障碍与阳性、阴性症状等,发病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氯丙嗪属于过去临床中治疗此病的常用药物,但该药物在缓解认知缺陷与阴性症状方面存在不足,且副作用较大,这使得众多学者积极探索此病更多替代药物治疗策略。近年来,神经科学得到极大发展,使得非侵入性物理疗法在治疗此病方面提供了新途径,该方法在改善认知缺陷与阴性症状方面有显著价值,特别适用于难治性精神障碍症状。本综述会对近年来临床中有关于精神分裂症药物与物理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汇总与分析探索,旨在为临床治疗此病提供新的干预思路,具体内容如下:
1.精神分裂症疾病介绍与治疗现状
1.1 精神分裂症疾病介绍
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严重性精神疾病,此病复杂程度较高,感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出现障碍属于此病典型临床特征,常见症状有妄想、幻听、语言或思维混乱、偏执。大部分患者发病在 15-55 岁,男性与女性发生此病机率几乎平等,女性一般在 25-35 岁区间为发病年龄高峰期;男性一般在 10-25 岁区间为发病年龄高峰期。现阶段,临床中有关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大部分研究显示:大脑结构异常、大脑神经递质分泌异常、遗传、环境、心理等方面因素与此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此病若不能及时治疗,将导致患者出现激越行为,如自杀行为与暴力攻击他人行为等,数据调查显示,此病患者约有 20%50% 的机率会产生自杀念头,约有 5% 的机率会因为自杀而死亡。
1.2 现阶段精神分裂症治疗局限性与问题
尽管目前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局限性与问题:首先,表现在不同患者面对不同药物存在个体药物反应差异较大的问题。其次,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容易诱发锥体外系反应、代谢紊乱等不良副作用,使得很弱患者因为此类副作用而产生较低的用药依从性。最后,此病无法实现对部分症状的彻底性消除,如注意力不集中与情感淡漠等,此类症状将无法彻底性消除,且容易反复性发作,使得部分患者需终身接受病情监测与治疗。
2.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进展
2.1 精神分裂症新型多靶点抗精神病药物
传统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存在单一作用靶点的问题,使得疗效与安全性局部理想。目前临床中针对于精神分裂症新型多靶点抗精神病药物,可借助于多靶点药效作用机制,来对多个神经递质系统产生作用,进而更加全面性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例如,2019 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卢美哌隆药物,可对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五羟色胺、谷氨酸等物质进行调节,可对神经症状进行全面改善,不仅可缓解阳性症状,且对认知缺陷与阴性症状有良好的缓解效果,同时容易诱发锥体外系反应,可产生较少的副作用。再如,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汪胜研究组提出 IHCH-7179 分子,该物质可在多靶点机制下与血清素 1A 受体、血清素 2A 受体发生一定的作用机制,可通过多靶点抑制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1]。
2.2 精神分裂症长效注射剂的优化与广泛应用
目前,长效注射剂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该项治疗方式不仅可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低下的问题,且可避免自行停药等而造成疾病复发风险。精神分裂症长效注射剂会经过特殊工艺,使得药物在患者体内被缓慢的释放,可保持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可极大程度上减少换着用药频率。精神分裂症长效注射剂现阶段典型药物为: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此药最初属于 1 个月注射 1 次,后续发展为 3 个月注射 1次、6 个月注射 1 次。此药多被适用于无禁忌症且病情稳定的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2025 年,全球第一个由我国药企丽珠医药自主研发阿立哌唑微球制剂正式被我国批准上市,此药只需每月进行 1 次肌内注射,可极大程度上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长效注射剂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不仅可方便患者,减少其因停药等因素而造成的病情波动风险,降低再入院机率与疾病复发风险,且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其家庭负担。
2.3 针对精神分裂症新靶点的探索性药物
谷氨酸、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系统成为新的精神分裂症药物研发靶点,法国蒙彼利埃功能基因组研究所团队首次提出谷氨酸抗精神分裂症新靶点药物,目前仅存在大鼠试验结果,发现该药可对打出大鼠与感觉运动缺陷进行改善,且安全性较高。上海科学家团队设计血清素可对多巴胺受体分子进行激活,有一定的抗精神分裂症效果,目前正在临床毒理试验阶段。
3.精神分裂症物理治疗进展
3.1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
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常见有: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其中前者技术可借助于脉冲磁场对大脑皮层兴奋性进行调节,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后者技术可借助于微弱直流电对大脑区神经元活动进行刺激,现阶段多采取患侧 tDCS 治疗模式,即阳极刺激左侧、阴极刺激右侧,同样可达到良好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改善效果。rTMS 与 tDCS 治疗精神分裂症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安全性高,可成为治疗此病的一线物理治疗手段,但在改善阴性症状方面比较明显,对于改善阳性症状与认知功能方面存在缺陷。
3.2 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
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时,主要使用脑深部电刺激(DBS)技术,即借助于植入脑内电极发放电脉冲调控特定核团,来对伏隔核、丘脑底核、囊前肢等大脑区域进行刺激,这些区域与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认知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可弥补 rTMS 与 tDCS物理手段治疗此病缺陷。但是 DBS 治疗技术由于存在一定的侵入性风险,使得患者存在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同时对 DBS 治疗精神分裂症靶点尚未统一,目前并未在临床中得到推广[2]。
3.3 其他物理疗法
电休克疗法(ECT)属于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传统物理疗法,该方法存在认知损害与记忆损伤等风险,使得临床使用受限。近年来,临床更多学者投入至对该物理疗法的改进,并提出“改良 ECT”,会通过减小电流强度、右侧一侧 ECT、联合丙泊酚等麻醉药物等方式,来减少该物理治疗手段副作用。改良 ECT 在治疗难治性阳性症状与严重自杀倾向精神分裂症患者方面有良好效果,可在短时间内见效,可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期物理治疗手段之一。
结束与展望:
现阶段,精神分裂症药物与物理治疗手段较多,具体实施哪种方法,需结合自身实际病情表现等因素进行判断,特别对于一些新型靶向性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而言,更是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展望未来,希望进一步推动基因自学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研究与信心物理治疗技术的探索,以更加实现精准给药,并确保疗效最大化与不良反应最小化,进而更好的造福于广大精神分裂症患者。
参考文献:
[1]丁颖,魏宇梅,屈跃丹,等.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的全球管线和研发趋势分析[J].药学进展,2025,49(6):417-425.
[2]霍玉梅.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相关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5,40(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