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人民当家作主

作者

李亚威

信阳师范大学 464000

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战略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理念,是国家发展进程中不可动摇的基石,其重要性贯穿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理念与党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当前,站在“两个大局”的新起点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历史维度: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

自 1978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开放战略,到 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中国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将“人民当家做主”作为核心理念。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发展完善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体系,实现了从“被动受益”向“主动参与”的深刻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领域的突破性改革率先为“人民当家做主”奠定物质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将土地经营权归还农民,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此后,市场经济的深化打破计划经济桎梏,个体经济与私营企业蓬勃发展,数亿劳动者通过创业、就业直接参与市场活动,成为经济活力的源泉。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经济赋权进一步制度化:全面深化改革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写入改革纲领,混合所有制改革、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等措施,使人民在财产权、经营权上的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政治领域的改革始终围绕“人民民主”展开。改革开放后确立村民自治制度,农民通过选举、决策、监督直接参与基层治理,被誉为“中国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这一制度进一步优化:基层协商民主、社区议事会等创新形式涌现,扩大了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通过社会政策调整,赋予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教育公平不断实现,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现实。同时,我国不断推进医疗改革,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了人民的医疗条件,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迈出一大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民生保障更趋系统性:2013 年后,收入分配改革、医疗保障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等措施,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需求导向”的改革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1]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人民当家做主”始终是演进的主线。这一进程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也通过“守正创新”实现了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治理需求的融合。历史证明,唯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设计,才能凝聚改革共识,释放社会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二、理论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视域,指明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主体地位。“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马克思主义把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的出发点,肯定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地位,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础,体现了人民主体性。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继承者和发展者,“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执政理念与价值遵循,深深融入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从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每一项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都着眼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会主义的长期发展中始终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刻内涵。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旗帜,不断书写下温暖人心的奋斗篇章。

三、实践维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持续推进的重大战略,其核心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指出了我国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同时也指出了我国发展仍然处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是保持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能够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在政治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党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确保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扩大民主参与渠道,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健全和完善。同时全面深化改革优化政府角色,实现了政府职能转变与治理效能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政治保障。

在文化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变革文化体制,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升级。同时,全面深化改革驱动数字技术的业态革新,加速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实现了数字文化产业爆发式增长,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传统文化创新性的保护与发展,创新传承路径,促进了文化国际传播,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的影响力。

在社会方面,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升级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社会流动结构,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此外,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变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权益。全面深化改革在社会领域实现了三重转型:从生存型保障转向发展型福利,从管控式治理转向参与式共治,从户籍分割转向权利均等。

在生态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构建起生态文明的责任体系。生态领域改革推进了综合执法改革,推动“大生态”监管体系建立和环境风险防控体系覆盖,全面构建起了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了产业绿色转型与循环经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突破,实现了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实践已经证明全面深化改革是影响当代中国命运的战略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的重要任务。在新的挑战和新背景下,必须要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下全面深化改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年。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

[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