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心肌梗死患者 1 例的急性期治疗与监测措施

作者

杨楠 徐海峰 石奇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91208 部队医院内科 青岛 266100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例患者性别男,43 岁,主诉为“运动后胸闷、心前区不适 2 小时,加重伴心电图 ST 段抬高、T 波倒置”。该例患者自诉入院当日 XX:XX 参加 3000 米跑步测试(平时缺乏规律运动),跑步过程中逐渐出现胸闷、心前区压榨性不适,伴脸色苍白、出汗,自述休息可缓解,未立即就医。跑步结束后症状持续,到达单位后不适加重,同事发现其面色苍白、呼吸急促,遂送至就近医院。首次就诊医院心电图示“ST 段抬高,T 波倒置”,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建议转上级医院。因家属要求或首诊医院条件限制,先后转诊 2 家医院,最终至我院急诊科。急诊科复查心电图并完善相关检查后,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院。患者既往存在 5年高血压病病史,用药情况不详,血压控制效果不佳。既往存在 20 年吸烟与饮酒史,否认糖尿病疾病史、慢性肾病疾病史、肺部疾病病史,无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家族性心脏病、高血压等遗传性疾病史。该例患者长期熬夜加班,缺乏规律运动,饮食偏油腻。入院时,患者神清,精神稍差,面色苍白。诊断结果:1、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Killip 心功能分级:Ⅲ级;3、高血压 3 级(高危/很高危);4、血脂异常。

二、临床干预

1.患者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分析患者的体格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心电图检查检查,进行患者症状和生命体征的评估。

采用 Killip 分级标准进行患者心功能等级的评估。

详细分析患者的既往病史、生活习惯、年龄和家族史等资料,进行患者危险因素的评估,并采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进行患者短期及长期死亡风险的评估。

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心功能等级、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估。

2.干预重点难点问题

该例患者突发心前区不适后未第一时间拨打 120 急救电话入院就就诊,导致黄金抢救时间被浪费,因此及时完善检查,对症予以急性期治疗,以促进患者生命安全的保障。

3.干预措施

该例患者入院后首先完善检查,由医护人员进行介入取栓急救治疗,治疗后患者入住 ICU 病房进行重症监护,通过氧气支持、营养支持、抗凝、抗血小板、溶栓等对症治疗促进患者的病情控制。

三、结果

该例患者经过三周的住院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平稳,症状明显缓解,顺利出院。

四、讨论

1.急性期治疗与病情监测

心肌梗死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或持续痉挛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等[1-2]。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我国,该疾病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3]。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峻,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50% 的死亡病例发生在心肌梗死后的1 小时内,其主要原因为心律失常,尤其是心室颤动[4]。因此,在心肌梗死急性期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与监测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在临床上,针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性期治疗方案繁多,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联合应用被广泛认可为急性期治疗的核心策略。同时,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预防血栓再形成,而抗凝药物则主要用于降低血栓扩展的风险[5]。在介入治疗方面,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重要的再灌注治疗方式,特别是在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PCI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此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作为一种机械辅助装置,在高危患者中发挥了重要的血流动力学支持作用[6]。在监测手段方面,心电图、生命体征监测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应用为急性期患者的病情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6]。在本研究中,该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便通过溶栓、抗血小板、心电监护、PCI 术等急性期治疗的方式有效保障了生命安全,这证明对症施行的急性期治疗手段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生命安全的保障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急性期治疗外,精确的诊断和监测也是保障该例患者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较为精确的帮助医生进行患者具体疾病类型的明确,故有助于各类治疗方案的对症制定与使用。而针对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和并发症的监测,则能够帮助医生进行临床治疗效果的明确,有助于治疗方案的进一步优化与调整,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潜在风险,对于并发症预防和患者的健康保障而言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2.不足和改进

经分析发现,该例患者急性期治疗与病情监测过程中存在救治效率不足、长期监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通过优化急性期救治体系、完善分层随访管理和数字化随访系统等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改善优化。

3.应用推广价值

本研究具有显著的推广价值。这是因为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性期治疗和病情监测要点,能够为广大同病情患者的病情控制和健康保障提供相应的资料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文中,温晓莉,薛红红.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应用依洛尤单抗降脂治疗效果研究[J].系统医学,2024,9(24):124-127.

[2]桂沛君,吴坚,史昊楠,张勃,吴春薇,陈宸,谢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急性期心脏康复干预时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2,30(08):29-33.

[3]桂沛君,吴坚,史昊楠,郑萍,韩宝昕,谢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急性期心脏康复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2,30(08):34-37+43.

[4]郭静.超急性期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02):48-50.

[5]沈玲红,徐可.溶栓治疗的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抗栓实践[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0,12(06):5-9.

[6]苏永才,张小乐,黄志锋,冯新武,苏良献.超急性期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2020,35(06):51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