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与运用研究
刘瑞霞
榆林高新第四小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关键环节,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与道法教学的结合路径,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实施原则,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传统文化在道法课堂上渗透的具体路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成长。本文中的传统文化特指优秀传统文化,其摒弃了封建思想之中的糟粕,刨除了部分不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是新时期反映中华民族特质的优质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二是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情怀,三是厚德载物、正心笃志的个人情怀。三者的层面依次缩小,却又彼此联系,只有将这三种情怀有机地渗透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与修养。
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道德与法治绝不是单纯的理论课程,其中所涉及到的每一项观念都具有典型的实践价值。当下我国道德与法治教学
效果不理想的一大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只有寻找到传统文化与道法课堂的契合点,以此为突破口,将其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上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自觉使用道德与法治以及传统文化中相关观点去看待问题的习惯,才能更好地突出传统文化的优秀德育价值,使之真正地走入小学生的心底。
二、不断加强师生互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可以显著提升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渗透效果。道德与法制教学工作的改革,并不是对传统的教材内容进行革新,需要改革后的内容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荣。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加师生之间的活动行为,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内容,并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还能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以及内容的记忆程度。
三、运用案例式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科目所具有的主要特点是就是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并结合实际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并将教学内容和实际案例相连接,促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掌握更多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在案例教学中融合更多的教学内容,并合理设计教学案例促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知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文化内容。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并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最终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全面掌握传统文化以及教学知识。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遒德与法制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小学教师通过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道德与法制学科知识存在于实际生活中,还能让小学生通过与生活经验相关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制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其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以及意义。因此,小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显著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并积极展开高质量的道德与法制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实际的教学质量,还能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教师需要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制定合理的教学措施,精心准备合理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设计,最终提升道德与法制的教学有效性,让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制课程,可以发展成一个全面的人才,满足时代对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