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左下第一磨牙近中中央根管冠根一体化治疗 1 例及文献回顾

作者

高金 涂画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市口腔医院(坪山) 广东深圳 518118

前言

慢性根尖周炎是细菌定植到根管系统,其致病产物通过根尖孔感染根尖周组织,引起根尖周组织持续的炎症和骨质吸收的病损。常见的慢性根尖周炎症状包括持续钝痛、咬合不适、牙龈肿胀等,目前在临床上主要采用根管治疗的方式,机械预备和化学消毒是根管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清除根管内的细菌和感染牙体组织,从而促进牙髓根尖周病变的愈合。由于下颌第一磨牙根管形态较为复杂,在临床上开展相关治疗时,临床医生应熟悉根管的解剖形态避免遗漏根管。在此背景下,本文报道了一例下颌第一磨牙 5 根管的冠根一体化治疗,其近中根发现了近中中央根管(MMC)根管,为 3-2 型 3 根管。通过病例展示的方式,了其解剖形态,并对 MMC 的解剖特征、定位和探查、感染控制进行分析。

一、病史摘要

患者 xxx,男,27 岁。主诉:左下后牙牙龈脓包 1 月。现病史:2 月前,左下后牙自发疼痛,夜间疼痛加重,疼痛呈放射状,后疼痛逐渐消失,1 月前,左下后牙牙龈脓包,今就诊。否认药物过敏史及系统疾病史。

二、治疗评估

(一)查体

36 远中邻?面可见白色充填物,边缘可见继发龋坏,根尖部牙龈肿胀,可见脓包,未见瘘管,探诊(-),叩诊 (+) ),温度测试无反应,生理动度。

(二)辅助检查

根尖片显示 36 牙冠部充填物高密度影,周围有低密度影接近牙髓,根尖周存在低密度透射区域。开展 CBCT 检查确定患者多个根管存在,包括近中颊侧、近中中央、近中舌侧、远中颊侧和远中舌侧根管。其中,近中中央与近中颊侧根管在根中部 1/3 处相通。通过 CBCT 三维重建,观测患者 MMC 与近颊根管在中段融合,且近颊、近舌根管及 MMC 在根尖部再次融合。

三、诊断

36 慢性根尖牙周炎

四、诊疗计划

1、对患者开展口腔卫生宣教;

2、对患者进行 36 牙冠部根管治疗、髓腔固位冠修复;

3、根据病情受化、检查结果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定期复查。

五、临床治疗

完善各项检查,对 36 牙橡皮障隔离,显微镜下开髓,去除旧充填材料,可见髓腔内大面积黑色腐质,DG-16 探及 5 个根管,确认患者 36 牙近中根的 3 个(近颊、近中中央、近舌)和远中根的 2 个(远颊、远舌)共 5 个根,测量、记录各根管工作长度,化学、机械预备根管,并次氯酸钠和生理盐水大量冲洗。根管内填充氢氧化钙,采用氧化锌进行临时充填。2 周后复诊,无自觉症状,无叩痛,牙龈肿胀消失,根管内无渗出,进行根管充填术,选用 iRoot SP(IBC,加拿大)作为根管充填封闭剂,使用 3D 连续波热牙胶充填技术进行充填。1 月后复查,行髓腔固位冠牙体预备,CAD/CAM 制作,试戴合适后,充分隔湿粘接,调整咬合,抛光。

六、结果

2 周后复诊,36 无自觉症状,无叩痛,牙龈肿胀消失,根管内无渗出,1 周后复查,患者自述无症状,36 无叩痛,牙龈未见异常,1 年后复查,患者自述无症状,临床检查冠边缘密合,咬合功能正常,牙龈恢复正常,CBCT 示根管充填严密,颊侧骨板连续性恢复,近中根、远颊根和远舌根根尖周低密度影均显著缩小。

七、讨论与结论

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一般有 2 个根管,近中中央根管主要是指近中根的第 3 个根管,且该根管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与其他根管相连,在临床实践中,识别和处理这类复杂的根管结构对于确保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1]。在临床研究中指出,下颌第一磨牙 MMC 总体发生率为 5.09% ,MMC 的长度平均为 4.95mm ,大多终止于根中 1/3 ,并伴随重度弯曲,近远中向的弯曲程度严重于颊舌方向。研究表明,MMC 好发于 20 岁以下人群,左侧略高于右侧,其发生率与性别、远舌根是否存在无关,随着近颊和近舌根管口间距离减小而增加,且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2]。为降低炎症对患者口腔健康的损害,应尽早确诊并实施精准治疗,以快速缓解症状,保障患者口腔健康。

慢性根尖周炎的治疗目标是控制根管内感染、促进根尖周病变愈合。根管治疗的关键在于对所有根管进行充分机械预备,化学消毒控制感染,最后严密封闭根管从而消除感染。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病史,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结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及时的治疗,能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3]。通过显微镜结合 CBCT 等技术对根管系统进行全面的探查,能有效掌握根管解剖形态,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根管预备和消毒治疗,对根管进行严密封闭和冠方修复,确保患者恢复正常的咬合功能,进而促进受损口腔功能的快速恢复。[4]。

在本病例中,对左下第一磨牙慢性根尖周炎行冠根一体化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使根尖周暗影消失,骨质逐渐恢复,牙周膜结构恢复正常,在临床上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瑜萍.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人 1448 颗第一磨牙近中根解剖形态的初步研究分析[D].遵义医科大学,2024.

[2]史富茹.保守开髓洞型及 One Curve 根管预备对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管危险区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23.

[3]王煜.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央根管的CBCT 研究及三维有限元分析[D].山东大学,2022.

[4]曹天翼,汪小彤,牛雪微,等.右下颌第一磨牙近中 3 根管 2 例[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22,38(06):816-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