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海外实施中的内部沟通管理研究
张恒冰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210000
一、引言
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参与方多、技术复杂等特点,能否成功实施高度依赖于有效的沟通管理。尤其是在海外实施阶段,项目团队常面临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人员更替等多重挑战,内部沟通不畅易导致进度延误、成本超支甚至项目失败。本文以工程项目海外实施为研究对象,聚焦其海外实施过程中的内部沟通问题,旨在为类似项目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二、项目概况与沟通问题
(一)项目参与方概况
因工程项目涉及多个专业,技术要求高,因此工程项目海外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方数量,也远超普通国际贸易项目。通常来说,工程项目海外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方及职责分工包括:
1. 中方参与方:
1.1 中方商务公司:负责组织商务洽谈、合同签署、居间协调;负责合同收款,负责牵头组织最终交付验收;
1.2 项目总包单位:负责商务洽谈阶段的专业技术支持,负责组织项目海外实施、具体产品交付验收;负责完成本专业范围内的产品安装、调试及用户培训,负责本专业产品的售后服务。
1.3 各专业供应商:负责商务洽谈阶段的专业技术支持;负责完成本专业范围内的产品安装、调试及用户培训,负责本专业产品的售后服务。
2. 外方参与方:
2.1 外方商务公司:负责组织商务洽谈、合同签署、居间协调;负责按节点安排合同付款。
2.2 最终用户:负责明确项目需求;负责完成项目验收。
2.3 施工协作商:负责配合中方各专业供应商,按照工程实施要求,参与完成指定任务。
综上可看出,工程项目海外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对象繁杂,日常沟通工作量大、细节要求高,其沟通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在海外实施过程中,由于中方参与方来自多家单位,且参与人员常有更替、流动性大,故内部沟通成为影响项目成效的关键。
(二)沟通问题及产生根源分析
通过访谈并结合会议记录、进度报告等资料,可识别出工程项目海外实施过程中存在11 项典型沟通问题,按其性质可归为四类:
1. 沟通规划问题:
表现为缺乏针对性计划,沟通方式单一、随意;人员变动频繁导致重复沟通,占用大量精力。其产生根源在于,项目经理未充分分析干系人信息需求与项目环境,沟通计划流于形式,缺乏可操作性。
2. 信息发布问题:
表现为信息确认延迟,反馈机制缺失;问题出现时推诿责任,忽视处理时效。其产生根源在于信息发布未考虑接收方理解与反馈机制,缺乏清晰、完整的传递流程。
3. 绩效报告问题:
表现为各参与方需求变动频繁且期望过高,导致成本增加、进度偏差,同时影响团队信任。其产生根源在于项目经理缺乏成本控制权限与数据分析工具,绩效报告局限于进度与质量,忽视范围与成本变化。
4. 干系人管理问题:
表现为冲突难以化解,沟通对象众多、意见分散;项目经理对需求变化响应滞后。其产生根源在于项目经理缺乏冲突化解与尊重沟通的意识,未建立稳定的跨单位协调机制。
三、改进建议
工程项目海外实施过程中,有效的内部沟通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保障。基于前文中陈述的所发现的问题与成因分析,借鉴经典沟通理论,结合跨国项目实际,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工程项目海外实施的内部沟通管理模型。
图例:…沟通规划;---信息发布和绩效报告; →干系人管理

与经典的沟通模型相比,该模型不仅保留了发起端、接收端、编码、解码、媒介、反馈、噪声等基本要素,还创新性地引入“过程资产”和“方法”两个维度,并强调了沟通主客体在项目环境中的统一性与互动性。
过程资产作为沟通起点和持续更新的核心资源,包括项目启动阶段形成的组织结构、职责关系,以及实施过程中通过干系人管理和经验总结不断积累的沟通知识。其动态更新机制直接支撑沟通计划的制定与调整,显著提升了沟通的系统性和适应性。“方法”要素则贯穿于沟通全过程,涵盖换位思考、态度管理、承诺兑现和媒介选择等策略,尤其强调面对面交流在跨文化语境中的重要性,为改善干系人关系、降低沟通噪声提供了实操路径。
该模型的运行依托多个循环过程:沟通规划明确干系人责任、信息发布规范与绩效报告机制;信息发布保障团队内部协调,并借助反馈持续优化过程资产;绩效报告聚焦进度跟踪与变更控制,依托多方法沟通确保信息准确传达;干系人管理则通过早期识别、持续分析与计划更新,最大限度减少外部干扰。整个模型以“目的-背景-方法”为逻辑链条,强化反馈与过程资产的正向循环,凸显沟通在跨国项目执行中的战略功能。
四、模型应用及效果评估
(一)实施路径
基于所构建的内部沟通模型,在工程项目海外实施过程中可从沟通规划、信息发布、绩效报告和干系人管理四个维度系统推进沟通管理,进而提升了团队协作与项目执行效率。
在沟通规划方面,项目建立了“定期会议+电话沟通+定期报告”的多层次沟通机制。通过启动会明确目标、分工与沟通频率,编制并公开包含多元联系信息的干系人列表,统一各类文档模板与报送格式,并制定周报制度与紧急事态沟通流程,强调技术类信息需书面传递,奠定了规范化和高透明度的沟通基础。
信息发布注重主动性与多渠道结合。项目经理定期与各职能组及领导小组沟通,掌握项目动态;每周发布进度报告,涵盖进展、偏差、计划与困难;利用微信、QQ等即时工具处理日常问题,并结合非正式沟通如团建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与沟通意愿。
绩效报告以定期化和简洁化为原则,侧重于项目进度跟踪与影响评估,内容简明扼量大,便于项目领导小组与各职能组快速决策,适应了海外现场实施人员流动大的特点。
干系人管理则强调差异化和持续性。针对不同对象灵活运用正式与非正式沟通方式,如通过多次需求讨论会明确行政支持内容,并借助社交媒体群组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提升沟通效率与响应能力。
(二)效果评估
如项目经理及团队成员将该模型熟练运用于项目海外实施过程中的内部沟通,预计可对项目实施产生正向推进作用。
首先,团队沟通机制日趋完善。定期面对面沟通使成员全面了解项目进展,提升了目标一致性与协同效率。
其次,跨部门沟通更为顺畅。权限下放增强了海外管理组的自主性与责任心,周例会制度有效推动交叉工作协调与制度化,减少了决策延迟。
最后,项目在质量、进度等核心管理维度均实现提升。质量小组通过周例会分析问题并发布整改方案,统一技术共识;进度管理依托规范的信息发布与绩效报告,使全员及时把握进展差异,形成“发布-反馈-调整”良性循环,减少了返工,提升了整体执行效率与抗风险能力。
该模型有效解决了多接口、多参与方带来的沟通障碍,增强了团队跨文化合作意识,为类似海外项目提供了可操作的沟通管理范式。
五、后续展望
在实际项目管理中,沟通是各方就项目进展与难点进行信息共享与协调的关键手段,它搭建了人员、信息与思想之间的桥梁,是解决内外部矛盾的基础。有效的沟通与科学的项目结构直接影响项目能否有序推进、顺利完成并获得用户认可。
本文结合工程项目海外实施的实际管理活动,构建了适用于沟通管理模型,进一步探讨了提升沟通效果、技巧与质量的途径,以及如何完善沟通计划,从而提高整体沟通效率。所提出的内部沟通模型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可用于类似复杂项目的沟通管理优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跨文化沟通、虚拟团队沟通等细分领域,并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沟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第六版.2021.
[2] 康青. 管理沟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
[3] 张洋.涉外工程企业跨文化管理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DOI:10.3969/j.issn.1009-8976.2021.01.019 .
[4] 李卉,阮相君,吴庭功,等.浅析沟通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时代汽车.2021,(2).57-58.
[5] 刘巧林,张成波,刘明健.浅析国际EPC总承包项目外部协调沟通管理策略[J].水电站设计.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