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张晓林 商丽 张雪飞 刘蕾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110167
引言:当前,制造业正由传统加工向智能制造加速转型,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以理论教学为主,内容更新滞后,教学方式相对单一,难以适应新时期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国家政策明确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链深度协同,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战略导向。
1、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1.1 对接产业需求
智能制造产业快速迭代的浪潮中,沿用单一理论传授模式的传统课程体系可能产生滞后性,制造业人才评估标准已向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迁移。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需要同步先进生产体系的发展轨迹,将数控加工工艺、自动流水线控制原理、三维数字孪生技术列为教学重点模块,构建基于真实场景的应用型知识框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借助工业现场案例库与实训基地资源,使工程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1.2 推动教学创新
教学改变的价值也促使课程自身不断革新,产教融合情形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不应限于课本与课堂,它应与行业前沿持续连接,达成资料的持续更新和替换,建立“教、学、做、评”整合模式,教师不单是知识给予者,更是学习指引者和评估者,学生学习理论,实操项目加深认识,过程和结果评估促其持续改进和增强,这种模式能实现课堂与车间、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评估的紧密结合,形成良好循环,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品质和效率,产生可普及的教育心得,促使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深入融合和发展。
2、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2.1 重构内容,对接需求
2.1.1 动态更新知识体系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改革途径是重塑知识结构,以匹配智能制造发展的新动向,传统课程体系多以金属切削原理、工艺规程编制等传统理论为主,虽有一定基础价值,但在智能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已显得落后,对接企业调查和行业发展情况,课程应有目的地移除多余和过时的理论内容,强调新式制造技术的学习,五轴加工、增材制造、柔性自动化产线等技术,还应融入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智能检测与质量控制等新领域,构建多方面的知识结构,此种持续更新让课程内容保持与产业同步,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教学中了解新技术,从而更好适应企业生产实践的实际要求,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2.1.2 职位能力主导设计
课程改革的另一关键方面是以职位能力为导向重塑教学单元和任务,在商业环境中,机械制造职位对人员能力的要求已不只是动手能力,更是包括工艺设计、设备调试、故障分析与排查等完整过程的综合素质,课程编制应以职业能力分析表为基础,整理机械制造职位组所需的关键能力,并将这些能力细化为明确的项目工作,在工艺设计单元中,学生完成从零部件图纸分析到工艺流程制定的全程练习,在设备故障分析单元中,安排常见故障案例,要求学生通过检查、分析与完善给出可行对策,这种“任务引领—能力主导”的方法,学生既能学习知识,也能培养应对实际难题的思考方式,这种课程重塑,令教学过程与职位能力要求实现高度吻合,既增强了人员培养的适用性,也减小了学生从课堂到职位的适应期。
2.2 任务驱动,场景还原
2.2.1 项目贯穿教学全程
在产教融合情境下,教学方式的革新需要以任务引导为主要部分,任务化教学成为提高学生全面能力的重要方式,课程可依据行业前沿的实际要求,优选 8-10 个企业典型案例作为主要内容,包括新产品开发流程、零部件精密加工、柔性生产线调试等,这些案例包括了机械制造的主要知识点,也将理论研习与实践运用紧密联系,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将繁复任务细分为多个分项任务,如零件图纸分析、工艺规程编制、加工工艺仿真、设备工装设定等,逐步涵盖课程的各个知识单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要点,又能明白其在整个流程中所处与效用,这种“任务引导—任务细分”的方式与传统“先学知识再做实验”的模式不同,它能够将知识学习贯通于实际操作全程,促使学生在处理实际难题中真正实现知识融会和能力提高。
2.2.2 模拟真实工作场景
为了提升教学的现实感与投入感,应善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将课堂再现为模拟的工作环境,这一场所中,教师借由“角色扮演+分组协作”的模式,让学生各自扮演工艺工程师、设备操作员、质量检验员等角色,围绕流程设计、装置调试、品质管控等阶段开展协作,在流程设计任务中,学生需剖析规划图,拟定生产方案;装置调试环节中,需分工操作、检查与完善;品质检验环节则需团队对生产成果进行评价并给出改善意见[1]。
2.3 多元教法,激活课堂
2.3.1 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良中,多样化教学手段的采用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主要方式,依托信息化系统,学生可利用线上微课、MOOC 等资源进行自行学习,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内容,打破传统教室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教学人员在课堂上更多承担指导和解惑的职责,结合典型实例展开讨论,指引学生从各个角度解析问题,培育逻辑思考与工程判断力,虚实模拟技术的应用为复杂加工过程、危险操作步骤提供了安全、可反复的学习条件,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切削模拟、参数调优和过程模拟,在实践前实现预先演练,线上线下整合,既提高了学习的灵巧性、自主能力,也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环境中深入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种混合式教学方式,有益于构成“课前学、课中探、课后练”的有益学习循环[2]。
2.3.2 分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个人差异,推行分层教学方案,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利用动画演示、工艺流程视频和实物模型操作等直观方法进行说明,让他们更明白地领会加工原理和装置结构,并在触摸和观察中建立直观认识,慢慢打牢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突出或兴趣高的学生,可以加入更有难度的实践部分,包含课程设计比赛、技能比赛或创新工艺方案策划等。这些项目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索愿望与创新力,让他们自主查阅资料、进行小组协作和方案改进,在难度较高任务中不断超越自我,分层教学免除了“一刀切”的不足,达到因材施教,确保整体教学成果,也为优秀学子提供了宽广的发展天地,这种多层级、多阶段的教学设计,有益于课堂切实达成活力调动与全体进步[3]。
结束语:综上,在产教融合的政策背景和智能制造发展需求推动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是育人模式的系统重塑。通过对接产业需求、重构知识体系、实施项目化教学和推进混合式教学,课程实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增强了课堂的实践性、协同性与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韩变枝,杨胜强,王栋,等. "产教融合+课程思政"视角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 高教学刊,2025,11(14):138-141.
[2]黄志翔,黄依唯,汪帮富,等. 面向智能制造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产教融合方法研究[J]. 南方农机,2025,56(5):164-167.
[3]徐腾,黄炜,冉家琪,等. 基于产教融合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科技风,2025(14):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