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电源侧储能的商业模式创新与未来趋势

作者

龚迪

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 四川成都 610041

引言:

探索电源侧储能的商业模式创新,对实现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系统变革具有双重战略价值。从技术经济视角看,成熟的商业模式能优化储能资产的全生命周期收益,降低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整体度电成本,加速能源转型进程。从市场机制维度分析,储能商业模式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电力市场规则设计,推动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协同发展,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市场化运营框架。电源侧储能的发展模式选择,实质上是对能源体系中价值分配机制的重新定义,其创新实践也有望为我国的能源治理提供重要范本。

一、电源侧储能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升,电网对瞬时平衡的需求日益凸显,电源侧储能作为缓解新能源波动性与间歇性的重要方式,其战略定位已逐步发展为主动参与系统调节的“价值创造主体”。

行业仍存在商业逻辑尚未完全跑通的现实问题,储能资产的利用率与收益渠道之间存在明显断层。一方面,传统的新能源强制配储模式虽在短期内拉动了装机规模,却因没有清晰的价值传导机制导致“建而不用”现象普遍;另一方面,储能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的规则体系尚不完善,容量租赁、辅助服务等收益来源的稳定性仍受制于政策影响。

电源侧储能在实际运行中往往陷入“多重价值难以叠加、综合收益无法闭环”的尴尬境地。上述过渡阶段的矛盾性恰恰预示着行业即将迎来深度变革,当政策红利逐渐退坡后,真正具备经济自洽能力的商业模式才能成为推动电源侧储能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二、电源侧储能的商业模式创新

(一)金融模式创新

电源侧储能的金融模式创新正在打破传统能源资产的投资逻辑,通过资本运作与风险分担机制重构项目经济性。储能作为高资本密度、长回报周期的基础设施,其规模化发展亟需突破单纯依赖企业资产负债表融资的局限,金融模式创新为此提供了关键支撑。

具体的金融创新工具与模式:(1)资产证券化和绿色债券等工具的应用,使得储能项目的现金流得以提前变现,缓解了开发商的资金压力,为项目持续推进提供了资金保障;(2)第三方储能运营商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储能即服务”模式,通过长期容量租赁或收益分成协议,降低新能源企业的初始投资门槛,促进了储能的广泛应用;(3)金融衍生品的引入(如储能容量期权),允许市场参与方在电力价格波动中锁定收益,增强投资可预测性,降低了投资风险。

金融模式的创新优化了资本结构,储能从重资产负担转化为可灵活交易的金融产品,从而加速了市场渗透,为电源侧储能的规模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运营模式升级

运营模式的升级正推动电源侧储能从单一功能向综合价值聚合平台转变。核心在于通过市场策略最大化资产利用率,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挖掘储能的多元价值。

新型运营模式的具体体现

(1)动态优化充放电策略:传统的“新能源 + 储能”捆绑模式往往局限于满足政策配比要求,而新型运营模式则更强调动态优化充放电策略,以适配电力市场的多元收益机会。例如,在现货市场环境下,储能系统可通过人工智能预测电价波动,在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放电,实现套利收益最大化;同时,参与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进一步叠加收益来源。

(2)虚拟电厂技术聚合资源:虚拟电厂技术的成熟使得分散的储能资源能够被聚合调度,形成规模化的灵活调节能力,从而在容量市场和需求响应中获得更高溢价,提升整体收益水平。

(3)共享储能模式:共享储能的出现打破了“一对一”的绑定关系,允许多个新能源电站共同租用储能容量,提高设备利用率并摊薄成本,增强了储能运营的经济性。

(三)技术融合创新

技术融合创新正在模糊电源侧储能与传统能源、数字化及跨界应用的边界,催生更具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为储能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

具体的技术融合形式与案例

(1)与可再生能源的深度协同:电化学储能与风光电站的深度协同向“光储氢”“风储充”等一体化系统演进,通过多能互补提升整体经济性。例如,在可再生能源过剩时段,储能系统可以把电能转化为绿氢,从而拓展储能的价值链,实现了能源的多元化利用。

(2)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数字化技术的渗透使得储能系统的运行更加智能化,储能与新兴负荷场景的结合(如数据中心、5G基站等),创造了“储能 + 需求侧管理”的新模式,利用负荷灵活性优化充放电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新技术的商业化落地: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新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在拓宽储能的应用场景,使其在长时储能、高安全需求领域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进一步丰富了储能的应用版图。

三、未来趋势

(一)技术融合

电源侧储能的未来将深度融入能源系统的技术变革浪潮,成为多能协同与智慧能源网络的核心枢纽。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持续攀升,储能技术将与氢能、碳捕集等新兴领域形成深度耦合,构建更灵活、更稳定的零碳能源体系。例如,在风光资源富集地区,“电-氢-储”一体化模式将逐步成熟。在电力过剩时,储能系统驱动电解水制氢;在电力紧缺时,通过燃料电池或氢燃气轮机回馈电网,形成跨季节、跨能源品种的调节能力。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渗透,将使储能系统的运行策略从预设规则转向自主学习,基于实时电价、天气预测和负荷需求动态优化充放电策略,最大化经济收益,大幅提升储能系统运行的智能化与高效性。固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下一代储能技术的商业化,将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使电源侧储能在长时储能、极端环境应用等场景中发挥更大作用,有效拓展储能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实际价值。

(二)生态重构

在政策驱动下,储能与碳市场、绿证交易等环境权益机制深度绑定,如通过存储可再生能源电力获取额外的碳减排认证,或参与绿色电力交易获取溢价收益;虚拟电厂的规模化发展聚合分布式储能资源,使其除了服务于电网调节,也可为工业用户等提供定制化的能源管理服务,形成“储能 + 需求响应 ⋅+ 负荷优化”的复合商业模式,拓展了储能的应用场景和盈利空间;储能资产的金融属性也进一步凸显,通过容量信用机制、储能保险衍生品等创新工具,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为储能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社区级共享储能模式的兴起则可能改变传统能源消费方式,中小企业可通过共享储能池降低用电成本,甚至通过参与电网互动获取额外收益,提升能源利用的经济性和灵活性;储能系统的退役电池梯次利用则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从电力存储延伸至低速电动车、备用电源等应用场景,延长价值链并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结语:

当前对电源侧储存商业模式的探索,本质上是对新型电力系统中价值流动方式的重新定义,储能要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问题,更肩负着打通政策市场双轨制、链接多维度能源生态的使命。未来储能能否突破成本中心的桎梏,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建立适应新型能源形态的金融基础设施,其转型更是对传统能源治理体系的一次系统性挑战,其影响远超电力行业本身,最终塑造整个社会的零碳经济运行范式。

参考文献:

[1]张宪文,殷高文,沈非凡,等.计及风电不确定性及碳交易的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竞价策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24,(12):1868-1880.

[2]谢一,李姚旺,刘昱良,等.减碳型用户侧云储能模式初探:运行模型和效益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5(1):138-150.

[3]张宇.新能源发电侧储能技术创新发展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2(1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