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制造企业其他安全领域隐患排查与治理对策
衡阳
西飞国际航空制造(天津)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300
0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工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从业人员数量巨大且流动性强,发生安全事故后不仅对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还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对中小型制造业其他安全方面的隐患排查进行深度剖析,并建立相应的治理对策,对于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实际价值。
1 仓储物流领域
1.1 隐患排查要点
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每个月都要对仓储物流进行一次专门的检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仓储场所要求,主要检查仓库物品堆放、物品与各种管道等的安全间距是否满足要求;仓库内严禁设置员工宿舍;电动叉车严禁在库房内充电等。二是用火用电管理,主要检查照明灯具的符合性(不应使用碘钨灯和超过 60W 以上的白炽灯等高温照明灯具);不应放置和使用火炉、火盆、电暖器等取暖设备;库房不应使用明火,因工确需明火作业时,应办理动火作业审批并安排专人负责现场的安全管理,作业现场配置灭火器材,作业结束后确认无遗留火种。三是货架安全,主要检查货架应设立警示标识显示其额定荷载及加载方式;货架立柱无变形,货架及其周围应设置防撞护栏、立柱设置护脚等防护措施,避免叉车装卸货过程中发生碰撞,造成货架坍塌风险。四是叉车检查,主要检查作业人员持证情况;车辆时速不超 5km/h;检查货叉起升限位装置有效性;观察作业人员安全带、安全帽等防护装备佩戴情况。
1.2 治理对策
1.2.1 硬件升级
企业应使用安全生产费专项支出用于仓库隐患整改,在仓库外设置专门电动叉车充电区,更换为LED节能非高温照明灯具;仓库内设置自动喷淋灭火系统与感烟探测器并与消防主机联动;货架设置防撞护栏,立柱设置护脚;叉车设置超速报警装置、驾驶舱设置行车记录仪、边界示宽灯等技术防范措施,提高设备的本质安全。
1.2.2 管理强化
企业需制定《仓储物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物品堆放间距、用火用电要求、货架承重限值、人员操作规范、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管理等内容;班组每月根据作业风险开展 2 次安全教育活动,做到岗位安全持续赋能;建立仓储设施维护台账,记录货架检测、线路检修、叉车维护的时间、内容与责任人,确保每季度开展 1 次全面维护[1]。
1.2.3 应急演练
企业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车辆伤害、初期火灾等情景的现场处置应急预案演练,对员工进行货物坍塌救援、外伤救治、灭火器使用和应急疏散等技能进行培训;每次演练后要进行演练效果评估,根据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对预案/不符合项进行完善,以保证下一次演练有针对性地提高。
2 有限空间作业领域
2.1 隐患排查要点
企业有限空间隐患排查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辨识及警示标志设置,需组织安全、生产、设备等部门对有限空间(封闭或者部分封闭,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人员可以进入作业,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进行辨识,建立《有限空间管理台账》,明确名称、编号、位置、危害因素、作业模式、作业频次及责任人。每个有限空间作业场所明显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风险告知牌;二是进行作业前排查,由专业人员用校准检测仪测氧含量与有毒气体浓度,并检查通风、防护、应急设备完好;三是开展作业中排查,每 2 小时复测气体并记录,观察防护装备佩戴,确认监护人员在岗且有应急联络设备。
2.2 治理对策
2.2.1 制度建设
企业需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有限空间作业审批流程(应由安全管理部门审核、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其书面委托人员进行批准后方可进行作业);制度中需明确审批人、监护人、作业人员职责,以及安全培训、作业审批、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装备和应急处置方面的要求。
2.2.2 作业管控
作业前,应当组织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监护人员应当对通风、检测和必要的隔断、清除、置换等风险管控措施逐项进行检查,确认防护用品能够正常使用且作业现场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确保各项作业条件符合安全要求;作业现场设置专人监护,监护人员应当全程进行监护,与作业人员保持实时联络,不得离开作业现场或者进入有限空间参与作业;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作业前检测的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 30 分钟,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作业过程中,应当安排专人对作业区域持续进行通风和气体浓度检测,氧含量在 19.5%~23.5% 之间。不得使用氧含量高于 23.5% 的空气或纯氧进行通风换气;作业结束后,应确认现场人员及设备情况。
2.2.3 应急保障
企业需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应急救援设备,包括气体检测报警仪器、机械通风设备、全身式安全带、三脚架、安全绳等;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有限空间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明确中毒窒息等场景处置流程,重点训练人员科学施救能力。
3 特种设备辅助系统
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特种设备(如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对象,但与其配套的辅助系统(如安全阀、压力表、钢丝绳)的隐患,常因“非核心设备”属性被忽视,这些隐患一旦爆发,同样可能引发严重的特种设备事故。
3.1 隐患排查要点
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需将特种设备辅助系统纳入日常检查,制定《特种设备辅助系统检查清单》明确排查频率与标准:安全阀每月查外观、阀杆,每季度试起跳,每年委托校验;压力表每月查表盘、管路,每半年校准,损坏及时更换并贴标识;钢丝绳与制动器每次起重前查磨损、断丝,每周查制动片,每月润滑;水位计每周清结垢,每天观察水位,每月排污。
3.2 治理对策
3.2.1 责任落实
企业指定专职特种设备管理员,负责特种设备辅助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建立《辅助设备维护台账》,详细记录安全阀、压力表、钢丝绳等设备的维护时间、维护内容、责任人;将辅助系统维护纳入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谁使用、谁检查”的原则,操作人员未按规程检查辅助设备的,按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考核问责。
3.2.2 维护升级
对老化失效的辅助设备及时更换,新选用的安全阀需符合GB/T12243-2005《弹簧直接载荷式安全阀》标准,钢丝绳选用镀锌防锈类型,压力表选用精度等级 1.0 级以上的产品;对使用年限超过 3 年的辅助设备,每年开展 1 次全面性能检测,检测不合格的设备立即淘汰,不得继续使用[2]。
4 结语
中小型制造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我国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较为完善,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较低、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其安全生产状况仍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存在着安全意识薄弱、安全培训不到位、隐患排查不彻底等问题[3]。企业需摒弃“重生产、轻安全”观念,将隐患排查治理融入日常运营。唯有构建全流程安全管控体系,才能切实降低风险,保障员工生命安全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根基。
参考文献
[1]肖跃龙,谢圣权,胡晞.某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安全隐患排查及治理[J].湖南安全与防灾,2021,(12):54-56.
[2]刘建兵.化工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管理措施[J].现代盐化工,2022,49(03):106-108.
[3]陈锡光,张春泽,王朝龙,等.电机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防爆电机,2024,59(0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