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手段提升廊坊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路径研究
张迪
中共廊坊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北廊坊 065000
引言:
在新型城镇化与数字中国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议题。廊坊市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节点,既面临京津优质资源外溢的机遇,又存在城乡服务供给失衡的挑战。当前,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本研究基于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系统分析信息化手段在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探索数字化赋能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旨在为京津冀地区中小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参考。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在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是搞平均主义的“一刀切”,而是在公共服务中,让全市的人民感受到不论地域、城乡、贫富等差异,等能有平等的的机会享受到一定质量标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中公共服务涵盖了,教育机会、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就业服务机会平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基础服务。当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在教育、医疗等基本权益上都能得到公平的保障,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导致不公平的现象都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可以让民众感受到政府的公平对待,这可以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可以减少不同民众之间的矛盾,增强社会的凝聚力,这样可以实现团结一心的社会发展。例如,在教育面前,良好的教育可以帮助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可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也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机遇,所以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信息化手段提升廊坊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路径
1. 均衡财政收入
在廊坊市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这些地区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公共服务供给。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绩效的评估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资金的浪费。信息化手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管理效率,在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均衡财政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政府能够精准识别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短板和财政收支差异,实现资源的动态调整与科学分配。例如,通过建立统一的财政信息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情况,避免资金沉淀或短缺,确保转移支付更加精准地投向欠发达地区或薄弱领域。同时,信息化手段简化了公共服务流程,如“一网通办”平台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偏远地区居民也能便捷获取教育、医疗等资源,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在税收征管方面,智能系统减少了偷漏税行为,增强了财政收入稳定性,为区域间财政均衡提供了数据支撑。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资金使用透明度,防止截留挪用,保障公共服务资金落到实处。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提升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还通过数据驱动决策促进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数字化基础。
2. 优化资源配置
信息化手段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管理,在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政府能够实时监测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需求,精准识别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问题,并动态调整政策以提高供给效率。例如,智慧医疗平台通过远程诊疗和数据共享,使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延伸,缓解了城乡医疗差距;教育信息化则通过在线课堂和数字资源共享,让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也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在财政资源配置方面,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和精准度,确保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能够高效流向最需要的地区和领域。同时,智能政务平台整合了跨部门数据,优化了审批流程,减少了行政成本,使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此外,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机制,政府能够更科学地评估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满意度,为后续政策调整提供依据。这些信息化手段不仅提升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还通过精准匹配供需关系,减少了资源浪费,实现了更高效的财政资金使用,从而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向更高水平。
3. 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信息化手段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应用,在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政府能够精准识别群众需求,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和满意度。例如,智慧政务平台整合了跨部门数据资源,通过“一网通办”模式实现事项“一次办结”,大幅提升了办事效率和服务体验;在医疗领域,远程诊疗系统和电子健康档案的普及,使优质医疗资源得以跨区域共享,不仅提高了诊断准确率,还降低了群众就医成本。教育领域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和智能教学系统,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覆盖,同时借助学习数据分析,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社会保障方面,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精准识别困难群体,实现救助政策的精准投放,确保帮扶措施真正惠及需要帮助的人群。此外,通过建立公共服务质量监测平台,政府可以实时收集群众反馈,及时发现并解决服务中的问题,形成“需求-供给-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这些信息化手段不仅提高了公共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还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推动服务模式升级,使公共服务供给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结语:
总之,政府在政治服务均等化中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是必然的选择,可以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虽然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积极应对,不断探索和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政务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让政府服务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宋易.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基于数字新基建的驱动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5,(13):16-20.
[2]王倩倩,陈剑豪,徐杭,等.城乡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与体系构建——以浙江省为例[J].交通科技与管理,2025,6(12):184-186.
[3]边恕,王钰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生动力与返贫风险[J].人口与发展,2025,31(03):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