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游戏化学习在学前儿童数学认知发展中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季春怡

无锡市和鸣幼儿园 214000

引言:学前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数学认知作为逻辑思维的基础,对儿童未来学习能力具有深远影响。然而,传统数学教育往往以抽象符号和机械记忆为主,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游戏化学习通过将数学概念融入趣味游戏,使儿童在自主探索中构建数学认知,成为当前学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游戏化学习在学前儿童数学认知发展中的创新路径。

一、游戏化学习的理论基础,情境认知与统觉思维的融合

游戏化学习之所以能成为学前儿童数学认知的有效途径,离不开情境认知理论与统觉思维原理的有力支撑,二者相互交融,共同为儿童构建起生动且高效的数学学习场域。情境认知理论着重强调知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具体情境中得以习得与应用。学前儿童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而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与其认知特点存在天然的冲突。游戏化学习巧妙地化解了这一矛盾,通过创设生活化、故事化的游戏情境,将数学概念自然地嵌入儿童熟悉的场景之中。就像在“模拟超市”游戏里,儿童化身收银员与顾客,使用虚拟货币进行交易。在挑选商品、计算价格、找零等角色互动中,货币的面额、加减法运算以及等价交换等数学概念变的鲜活易懂。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具体的依托,极大地降低了儿童的认知难度,同时增强了知识的迁移能力,使他们能将所学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统觉思维原理则揭示了游戏通过多感官刺激促进儿童知识结构整合的奥秘。在数学游戏中,儿童操作实物、观察变化、倾听指令、表达想法,将视觉、触觉、听觉等多通道信息融合。以“积木搭建”游戏为例,儿童在比较不同形状积木稳定性时理解几何图形特征,在计算所需积木数量时感知数量关系与空间布局的关联。这种全身心的参与,让儿童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为数学学习注入持久动力。

二、生活化游戏,数学认知的“隐形课堂”

生活化游戏作为游戏化学习的关键形式,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口袋,能巧妙地把数学概念藏进儿童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经验里,让儿童在熟悉又亲切的生活场景中,自然而然地和数学交朋友、学本领。

以“整理我的小房间”游戏为例。教师先给小朋友们展示一个乱糟糟的房间图片,里面有散落一地的玩具、东倒西歪的书籍、胡乱摆放的衣服。然后引导小朋友们一起动手,把玩具送回玩具箱这个“家”,将书籍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把衣服叠好放进衣柜里。在整理的过程中,教师会提出问题,比如“玩具箱里已经放了 5 个小汽车玩具,要是再放 3 个,一共有多少个小汽车玩具呀”,让小朋友们通过实际动手和思考来回答。通过这样的游戏,小朋友们逐渐学会了给物品分类,明白了数量的增减变化,就像给数学小种子浇了水,为日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食物分配游戏依旧趣味满满且教育意义十足。教师准备色彩鲜艳的糖果、小巧玲珑的坚果等实物,给出充满童趣的分配指令,像给每个可爱的小朋友分 3 颗甜甜的糖果,或者把 10 袋坚果平均分成 5 份,让每个小朋友都能拿到一份。小朋友们在欢欢喜喜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像聪明的小侦探,直观地理解了把东西分得一样多就是“公平分配”这个概念。他们还会眨着亮晶晶的小眼睛,观察剩下食物的数量,脑袋里开始琢磨:要是又有新的小伙伴来一起玩、一起吃,该怎么重新分配这些好吃的呢?而且呀,在热热闹闹分配食物的过程中,小朋友们慢慢学会了心里装着别人,知道要考虑小伙伴们的需求,懂得了不能自己把好吃的都拿走,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公平地分享美味,在开开心心培养数学感知能力的同时,也接受了社会情感教育的温和熏陶,让数学学习就像一场充满欢乐和惊喜的奇妙派对,变得生动又超有意义。

三、角色扮演游戏,数学认知的“社会剧场”

角色扮演游戏宛如一个五彩斑斓、充满活力的社会剧场,它通过超级逼真地模拟各类好玩的社会场景,为小朋友们搭建起一个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超级大舞台。

在超市主题游戏里,小朋友们化身热情的收银员、细心的理货员和开心的顾客,开开心心地投入到挑选商品、整理货架、结账付款等环节中。收银员要仔细地给顾客购买的商品扫码,然后准确地计算出总价,这考验着他们对加减法知识的掌握;理货员要把相同种类的商品整齐地摆放在一起,比如把所有的水果放在一起,把所有的零食放在一起,这涉及到分类知识的运用;顾客在挑选商品的时候,要看看商品的价格标签,比较一下哪个更便宜,这培养了他们的价格比较和判断能力。整个过程就像一场精彩的数学大冒险,不仅让小朋友们综合运用多种数学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细心,让他们明白在超市这个“小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让超市顺利地运转。

四、体育游戏,数学认知的“动态课堂”

体育游戏巧妙地将身体动作与数学概念相融合,为儿童打造出别具一格的直观学习体验,成为数学认知的动态课堂。跳圈游戏里,教师在地面精心布置不同颜色的圆圈,并标注上数字或符号。儿童依据指令欢快跳跃,像跳到数字 5 的圈里,或是连续跳过 3 个加号圈。在蹦蹦跳跳间,他们的运动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数字识别、符号意义以及顺序概念也在脑海中逐渐清晰。每一次成功跳跃,都是对这些数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障碍赛游戏更是充满挑战与趣味,其中融入了丰富的空间感知与测量内容。教师用积木、锥桶等材料搭建出障碍赛道,儿童要根据指令调整身体动作穿越障碍。跨过宽度为 40 厘米的小河,钻过高度为 80 厘米的山洞,他们在比较自身尺寸与障碍尺寸的过程中,感知长度、高度等测量概念,还能用太宽、刚好等词汇准确描述空间关系。教师适时引导儿童用绳子、尺子等工具实际测量障碍尺寸,让非正式测量转化为正式测量,进一步深化他们对数学工具的理解与运用。

结束语:游戏化学习通过情境认知与统觉思维的融合,为学前儿童数学认知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生活化游戏、角色扮演游戏与体育游戏分别从生活经验、社会互动与身体动作三个维度,将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体验,使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游戏的组合应用,以及家校协同机制对游戏化学习效果的强化作用,为学前数学教育提供更丰富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 赵茜,岳立慧.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研究[J].山东教育, 2024(18):39-40.

[2] 岳志刚.游戏化学习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周刊),2020(28):1.

[3] 张英.幼儿园阶段游戏化教学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智慧少年, 2023(33):0148-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