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孙立才
身份证:152325198209236511
引言
机械设计制造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环节,其技术水平直接关系产品性能与行业竞争力。传统机械设计制造以机械技术为核心,依赖人工经验开展设计、加工与检测,存在设计方案与生产脱节、加工误差难控制、质量检测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行业对规模化、高精度、低能耗生产的需求。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已覆盖部分生产环节,但受技术适配、管理模式、人员能力等因素影响,尚未实现深度落地,主要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1.1 技术融合深度不足
核心环节依赖传统模式,多数企业仅在制造环节引入简单自动化设备,设计与检测环节仍沿用传统方式。机械设计阶段以二维图纸为主,未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电子控制技术开展参数化建模,导致设计方案无法直接对接自动化生产设备,需人工二次调整;零部件加工虽采用数控设备,但未与伺服系统、智能传感器深度结合,加工精度受人工参数设定影响较大;质量检测以人工抽样为主,未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全流程监测,易遗漏潜在质量隐患。
1.2 设备协同性差
技术模块存在割裂,机械设计制造涉及设计软件、加工设备、检测系统等多类技术模块,当前多数企业的模块来自不同供应商,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接口不兼容,导致协同效率低。设计环节的 CAD 模型无法直接导入数控加工设备的控制系统,需人工重新编程,增加工序与误差风险;加工设备的运行数据无法实时传输至检测系统,检测环节需重复采集零部件信息,浪费时间与人力;不同加工设备间缺乏联动控制,如数控车床与铣床的生产进度不同步,需人工协调,制约整体生产效率。
1.3 专业人才短缺
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需复合型人才,既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知识,又熟悉电子控制、计算机操作等技术,但当前企业此类人才储备不足。部分技术人员仅能操作单一自动化设备,无法进行参数优化与故障排查;设计人员对电子控制技术了解有限,难以在设计阶段融入自动化生产需求;管理人员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价值认知不足,在资源投入与流程优化上支持不够,导致技术应用难以持续推进。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
设计制造中的核心应用场景
结合机械设计制造的全流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设计优化、制造加工、检测管控三大环节的实践应用,可有效解决传统生产痛点,提升生产效能。
2.1 设计优化环节的机电一体化应用
聚焦精准化与自动化,在机械设计阶段,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设计方案的高效生成与验证。采用参数化建模软件,设计师输入产品性能参数后,系统可自动生成三维模型,并同步关联材料特性、加工工艺参数,确保设计方案适配自动化生产设备;引入虚拟仿真技术,结合传感器与控制算法,模拟机械部件的运动轨迹、受力情况,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减少后续修改成本;设计完成后,模型数据可直接导出至数控加工设备的控制系统,实现设计与制造的无缝衔接,缩短生产周期。
2.2 制造加工环节的机电一体化应用
侧重高效化与智能化,在零部件加工与装配阶段,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与自动化运行。零部件加工中,采用数控加工中心与伺服系统、智能传感器结合的模式,传感器实时采集加工温度、切削力度等数据,伺服系统根据数据自动调整设备参数,确保加工精度稳定;针对复杂零部件的多工序加工,搭建自动化生产线,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现数控车床、铣床、磨床的联动控制,工件通过输送轨道自动流转,减少人工干预;装配环节引入工业机器人,结合视觉识别技术,机器人可精准抓取零部件并完成装配,如齿轮与轴的对接,提升装配效率与精度。
2.3 检测管控环节的机电一体化应用
注重实时化与全面化。在产品质量检测与生产过程管控阶段,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全流程监测与动态调整。例如,零部件加工过程中,设备上的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等数据,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系统自动对比标准参数,超差时立即停机预警;成品检测中,采用激光检测设备与数据分析系统结合的模式,激光设备扫描产品外形与内部结构,系统自动生成质量报告,标记不合格品;生产管控中,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监测平台,实时采集设备运行状态、生产进度数据,管理人员通过平台掌握生产动态,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减少设备闲置与生产延误。
三、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深度应用的优化策略
针对当前应用中的问题,需从技术整合、人才培养、标准建设三方面发力,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深度融合,充分释放技术优势。
3.1 加强技术整合
实现全流程协同,企业应打破技术模块割裂现状,构建一体化技术体系。一方面,选择兼容度高的技术模块,统一设计软件、加工设备、检测系统的数据接口与通信协议,确保数据互通;另一方面,建立中央控制系统,整合设计、制造、检测环节的技术模块,实现全流程联动,如设计模型数据自动导入加工设备,加工数据实时传输至检测系统,检测结果反馈至设计环节用于方案优化。同时,与技术供应商合作开展定制化开发,针对企业特定产品需求,开发集成化解决方案,提升技术融合深度。
3.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提升应用能力,构建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不同岗位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对设计人员,重点培训参数化建模、虚拟仿真、电子控制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提升设计方案与自动化生产的适配能力;对制造人员,重点培训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的操作与维护,以及设备参数优化、故障诊断技能;对管理人员,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价值与管理方法培训,提升资源调配与流程优化能力。此外,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基地,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3.3 建立行业标准
规范应用流程,推动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联合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标准,明确技术选型、数据接口、协同流程等要求,避免企业盲目引入技术。例如,制定设计软件与加工设备的数据传输标准,规范参数化建模的技术指标;制定设备协同控制的操作规范,明确不同设备的联动流程;建立技术应用评价体系,从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成本控制等维度评估应用效果,引导企业科学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
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突破传统生产瓶颈、实现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关键路径,其在设计优化、制造加工、检测管控环节的应用,可有效提升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与行业竞争力。当前应用中存在的技术融合不深、协同性差、人才短缺等问题,可通过技术整合、人才培养、标准建设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徐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5,(03):215-217.
[2]汪小海.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模具制造,2023,23(09):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