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幼小衔接班本课程中学习习惯培养实践研究

作者

李婵娟

阿拉善左旗第二幼儿园 750306

引言

幼儿园课程建设作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核心载体,其科学性、适宜性与创新性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过渡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这一阶段的关键任务,直接影响幼儿进入小学后的适应能力。当前部分幼小衔接课程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习惯培养的问题,比如一味让幼儿提前学习拼音、算术,却忽视倾听、专注等习惯的培养,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出现学习适应困难。在班本课程中探索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路径,对帮助幼儿顺利度过衔接期、提升学习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小衔接班本课程中学习习惯培养的核心内容

1.1 任务意识与完成能力的养成

任务意识与完成能力的养成是幼小衔接班本课程中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内容,能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任务意识即幼儿对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有清晰认知,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完成能力则是在规定时间内将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在班本课程中,可通过布置“整理书包”“准备学习用品”等小任务,让幼儿明白任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制定简单的任务计划,如先整理课本再摆放文具,在完成过程中给予鼓励,让幼儿体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1.2 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能让幼儿在进入小学后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学习习惯培养的核心内容之一。自主学习表现为幼儿能主动阅读、思考、提问,探究能力则是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并愿意去探索。班本课程中,可设置“问题角”,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疑问写下来或画出来,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小鸟怎么睡觉”,然后组织幼儿一起讨论、寻找答案。提供丰富的绘本、科普书籍,让幼儿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分享自己的发现。在科学区投放放大镜、磁铁等工具,让幼儿自主进行小实验,探索其中的奥秘。

1.3 课堂规则与时间观念的建立

课堂规则与时间观念的建立能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的课堂秩序,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必要内容。课堂规则包括认真听讲、举手发言、不随意走动等;时间观念则是幼儿能感知时间的长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活动。在班本课程的集体活动中,教师明确课堂规则,如“老师讲话时要安静倾听”“想发言要举手”,通过情景表演让幼儿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开展“一分钟小游戏”“定时完成拼图”等活动,让幼儿感受时间的流逝,知道在一定时间内要完成任务。

二、幼小衔接班本课程中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路径

2.1 生活化活动中的习惯渗透与引导

生活化活动是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能让幼儿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自然形成习惯。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都蕴含着培养学习习惯的机会,如吃饭、穿衣、打扫卫生等。在“值日生”活动中,让幼儿负责分发餐具、整理桌面,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这与小学中“值日”的要求相呼应。吃点心时,引导幼儿排队取餐、安静就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整理个人物品时,教幼儿分类摆放玩具、衣物,与整理书包的习惯相衔接。教师在生活活动中及时提醒、引导,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这种渗透式的培养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

2.2 游戏化情境中的习惯训练与强化

游戏化情境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习惯训练,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幼儿喜欢游戏,将习惯培养融入游戏中,能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开展“模拟课堂”游戏,让幼儿扮演小学生,教师扮演小学老师,模拟小学的课堂流程,如上课问好、举手发言、认真听讲等,在游戏中训练课堂规则习惯。玩“故事接龙”游戏,要求幼儿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述才能接上故事,培养倾听习惯。“寻宝游戏”中,让幼儿根据线索寻找物品,培养专注和探究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不良行为,表扬良好表现,让幼儿在快乐中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

2.3 家园协同中的习惯延续与巩固

家园协同能让学习习惯在家庭和幼儿园中保持一致,实现习惯的延续与巩固。幼儿的学习习惯培养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若家园要求不一致,会让幼儿产生困惑,影响习惯的形成。幼儿园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幼小衔接中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如在家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自主阅读习惯等。布置“亲子任务”,如家长和幼儿一起制定“每日学习计划表”,共同完成“亲子阅读”活动。

三、幼小衔接班本课程中学习习惯培养的保障措施

3.1 适配习惯培养的课程内容优化

优化适配习惯培养的课程内容,能为学习习惯培养提供合适的载体。课程内容要紧密围绕学习习惯培养的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进行设计。减少单纯的知识传授内容,增加培养任务意识、自主学习、规则意识等方面的活动。如将“拼音学习”与“自主阅读”结合,让幼儿在阅读中认识拼音;将“数学计算”融入“购物游戏”,在游戏中培养专注和计算能力。课程内容的安排要循序渐进,从简单的习惯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如先培养整理物品的习惯,再培养自主完成作业的习惯。

3.2 教师习惯培养指导能力的提升

教师习惯培养指导能力的提升是学习习惯培养取得成效的关键。教师要掌握科学的习惯培养方法,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才能有效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幼小衔接专题培训,学习习惯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如如何引导幼儿建立时间观念、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等。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之间交流习惯培养的案例和方法,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指导行为,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指导策略。

3.3 多元立体的习惯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多元立体的习惯发展评价体系,能全面了解幼儿学习习惯的发展情况,为后续培养提供依据。评价体系要突破单一的结果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从多个维度、多个主体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任务完成情况、自主学习表现、课堂规则遵守、时间观念等方面。评价主体有教师、家长、幼儿自己,教师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幼儿的习惯表现;家长反馈幼儿在家的习惯情况;让幼儿参与自我评价,如 “我是否认真完成了任务”。

四、结论

幼小衔接班本课程中学习习惯培养的核心内容包括任务意识与完成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培养、课堂规则与时间观念建立;实践路径有生活化活动渗透引导、游戏化情境训练强化、家园协同延续巩固;保障措施涉及课程内容优化、教师指导能力提升、多元评价体系构建。这些内容为幼小衔接班本课程中学习习惯培养提供了有效思路,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对幼儿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治芳.基于科学幼小衔接的幼儿园班本化课程设计与实践的行动研究[D].宁夏大学,2023.

[2]刘雅婷.儿童本位下的班本主题课程探究——记大班班本课程“跳跳跃跃探秘西游”的构建与实施[J].儿童与健康,2025,(08):56-58.

[3]顾倩萍.基于生活教育理论下的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大班“骑行周”活动为例[J].陶行知学刊,2025,(0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