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幼儿兴趣变化的班本课程动态生成机制研究

作者

胡人方

阿拉善左旗第二幼儿园 750306

引言

幼儿园课程建设作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核心载体,其科学性、适宜性与创新性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班本课程的生命力在于能顺应幼儿的发展变化,而幼儿兴趣的动态变化是课程调整的重要依据。当前部分班本课程存在固化预设、忽视幼儿兴趣变化的问题,比如按固定计划推进课程,当幼儿兴趣转移时仍继续原内容,导致课程与幼儿需求脱节。研究基于幼儿兴趣变化的班本课程动态生成机制,对提升课程的适宜性、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兴趣变化与班本课程动态生成的内在关联

1.1 兴趣变化是课程动态生成的核心依据

幼儿兴趣变化是班本课程动态生成的核心依据,决定着课程内容的方向与深度。幼儿的兴趣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生活经验、环境互动而发生改变。当幼儿从对“绘本故事”的兴趣转向“角色扮演”时,课程若仍停留在绘本阅读环节,便会失去吸引力。只有以兴趣变化为依据调整课程,才能让内容始终贴合幼儿当下的关注点。例如,幼儿在观察蜗牛后,兴趣从“蜗牛的外形”转向“蜗牛的爬行轨迹”,课程随之增加“追踪蜗牛”“绘制爬行路线”等活动,使课程生成紧密围绕幼儿的兴趣焦点,确保课程与幼儿的认知需求同频。

1.2 兴趣变化是课程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幼儿兴趣变化为班本课程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推动课程不断延伸与丰富。当幼儿对某一事物产生新兴趣时,会自发产生探索欲望,这种内在驱动力能促使课程自然拓展。比如,在“春天”主题课程中,幼儿最初关注“花开了”,随后对“蜜蜂采蜜”产生兴趣,这种兴趣转移促使课程增加“观察蜜蜂”“制作蜂巢模型”等新内容,让课程从单一的赏花活动发展为涉及生物、手工等多领域的综合课程。若缺乏对兴趣变化的关注,课程易陷入停滞,难以形成持续的教育价值。

1.3 兴趣变化是课程价值实现的导向标尺

幼儿兴趣变化是衡量班本课程价值实现的导向标尺,确保课程真正促进幼儿发展。课程的终极价值在于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而兴趣变化往往反映着幼儿的成长方向。当幼儿从“独自玩沙”的兴趣转向“合作堆沙堡”时,说明其社交需求在发展,课程应随之增加小组合作的沙池活动,助力其社交能力提升。若课程无视这种兴趣变化,仍强调独立游戏,便无法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因此,追踪兴趣变化能让课程价值的实现更具针对性。

二、基于幼儿兴趣变化的班本课程动态生成机制构成要素

2.1 幼儿兴趣变化的敏锐捕捉与精准识别要素

幼儿兴趣变化的敏锐捕捉与精准识别是动态生成机制的首要要素,为课程调整提供前提。教师需通过日常观察、倾听对话、分析作品等方式,捕捉幼儿兴趣的细微变化。在自由活动时,注意幼儿是否频繁讨论新话题、反复进行某类游戏;在集体活动后,观察幼儿是否对延伸内容表现出好奇。识别过程中,要区分短暂好奇与持续兴趣,比如幼儿对“彩虹伞”的一时关注可能是新鲜感,而持续一周的“搭建彩虹桥”游戏则是值得关注的兴趣变化。只有精准识别,才能为课程生成提供准确方向。

2.2 课程内容随兴趣变化的弹性调适要素

课程内容随兴趣变化的弹性调适要素,要求课程内容保持灵活度,能根据兴趣变化进行增减与重组。当幼儿兴趣从“认识水果”转向“水果的生长”时,课程内容需从“品尝水果”“分类水果”调整为“种植水果种子”“观察生长过程”等。调适并非完全抛弃原有内容,而是在保留有价值部分的基础上延伸,如“水果”主题中,保留“水果绘画”活动,新增“记录种子日记”内容,使新旧内容衔接自然。这种弹性调适让课程内容始终与幼儿兴趣同步,避免固化与僵化。

2.3 活动形式呼应兴趣转移的灵活更新要素

活动形式呼应兴趣转移的灵活更新要素,强调通过改变活动形式维持幼儿对课程的参与热情。当幼儿兴趣从“静态观察”转向“动态操作”时,活动形式需从“看图片”“听讲解”转变为“做实验”“玩游戏”。例如,在“光影”课程中,幼儿最初通过观察手电筒光斑产生兴趣,随后希望自己动手制造光影,教师便将活动形式从“教师演示”更新为“幼儿自主用手影表演”“制作简易幻灯机”,让活动形式与兴趣转移相匹配,使幼儿在适宜的形式中深化探索,保持课程的吸引力。

三、保障班本课程动态生成机制有效运行的策略

3.1 构建幼儿兴趣变化的常态化观察记录体系

构建幼儿兴趣变化的常态化观察记录体系,能为机制运行提供持续的数据支撑。教师需建立日常观察制度,利用工作间隙、活动环节记录幼儿的兴趣表现,如使用 “兴趣追踪表” 记录幼儿讨论的话题、重复的行为、关注的物品等。记录方式可多样化,包括文字描述、照片、视频、幼儿作品等,如拍下幼儿专注观察蚂蚁的场景,收集他们绘制的蚂蚁图画。定期整理分析记录,梳理兴趣变化的轨迹与规律,让课程调整有迹可循,避免凭主观印象判断幼儿兴趣。可设定每周固定时间进行集体研讨,结合记录分析兴趣背后的发展需求,让观察更具教育指向性。

3.2 提升教师对兴趣变化的快速回应与转化能力

提升教师对兴趣变化的快速回应与转化能力,是机制有效运行的核心保障。教师需具备将兴趣变化转化为课程内容的能力,当发现幼儿对 “落叶飘落” 感兴趣时,能迅速设计 “捡落叶”“落叶拼贴”“风吹落叶实验” 等活动。回应要及时,避免兴趣消退后再行动,如当天发现幼儿关注 “雨后蜗牛”,次日便组织相关观察活动。同时,教师要通过教研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转化技巧,学习如何从兴趣点中提炼教育目标,确保转化后的课程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性。

3.3 建立支撑课程动态调整的资源快速整合网络

建立支撑课程动态调整的资源快速整合网络,能为课程生成提供物质与人力支持。整合园内资源,如设立 “课程资源角”,储备各类材料供临时活动使用;链接家长资源,组建 “家长资源库”,邀请擅长手工、种植等的家长随时协助课程开展;联动社区资源,与公园、花店等建立合作,方便幼儿开展户外观察活动。当课程因兴趣变化需要新增 “植物嫁接” 内容时,能快速联系社区花匠指导,或从资源角调取相关工具,确保课程调整不受资源限制,顺畅推进。

四、结论

幼儿兴趣变化与班本课程动态生成存在紧密内在关联,是课程生成的核心依据、动力源泉和价值导向;动态生成机制包含兴趣捕捉识别、课程内容调适、活动形式更新等要素;通过构建观察记录体系、提升教师回应转化能力、建立资源整合网络可保障机制运行。这些内容为班本课程顺应幼儿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能解决课程固化问题,提升适宜性,对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马倩.基于幼儿兴趣导向的班本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5,(16):118-121.

[2]张玲玲.追随幼儿兴趣创设班本课程[J].家教世界,2024,(15):42-43.

[3] 江玉 红. 幼 儿园班 本课 程开 发和实 施策 略的研 究[J]. 教育界,2022,(20):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