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井下作业技术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研究
张晓宇
辽河油田分公司培训中心 辽宁省盘锦市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油田开采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井下作业作为油田开发的关键环节,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油气产量与开采效益。本文深入剖析了当前油田井下作业技术的现状,涵盖修井、压裂、酸化等主要技术领域,探讨了这些技术面临的挑战,如复杂地层适应性、环保要求等问题。通过对现状的研究,进一步展望未来井下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等方向,旨在为油田井下作业技术的持续改进与创新提供理论参考,推动石油行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油田;井下作业;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一、引言
油田井下作业是确保油气井正常生产、提高采收率的一系列工程技术措施。从油气井的完井、维护到增产改造,井下作业贯穿油田开发的全过程。在当今能源格局下,深入了解井下作业技术现状,把握其发展脉搏,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降低开采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油田井下作业主要技术现状
(一)修井技术
修井作业旨在修复油气井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故障,保障井的正常运行。目前,常规修井技术已较为成熟,包括起下管柱、冲砂、检泵等操作。例如,在起下管柱方面,采用先进的液压修井机,具备大负荷提升能力,操作更加平稳高效,能快速更换井下工具。冲砂作业利用高效水力喷射装置,提高了冲砂效率,减少了砂卡等事故风险。然而,面对深井、超深井以及复杂结构井,传统修井技术面临挑战,如管柱摩阻大、井下工具下入困难等问题,促使新型修井技术如连续油管修井技术逐渐兴起。连续油管修井无需起下整个管柱,可通过连续油管带压作业,降低了作业成本,缩短了作业周期,特别适用于高压、小井眼等复杂工况。
(二)压裂技术
压裂是油气增产的核心技术之一。现阶段,水力压裂技术广泛应用,通过向地层注入高压液体,使岩石破裂形成裂缝,改善油气渗流通道。水平井分段压裂更是将压裂技术推向新高度,实现了对储层的精准改造。在压裂液方面,从早期的胍胶压裂液发展到如今的低伤害、可降解压裂液,降低了对储层的伤害,提高了压裂效果。支撑剂也不断革新,高强度、低密度陶粒支撑剂逐渐取代部分石英砂,确保裂缝在生产过程中保持张开状态。但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如页岩气,对压裂技术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在超高压、大规模压裂以及微地震监测与裂缝控制协同方面进一步突破,以实现页岩气等难采资源的经济有效开发。
(三)酸化技术
酸化用于解除地层堵塞,恢复或提高油气井产能。常规酸化有基质酸化和酸化压裂两种方式。基质酸化通过酸液溶蚀近井地带的堵塞物,改善渗透率;酸化压裂则是利用酸液的腐蚀性造缝与溶蚀双重作用。近年来,缓速酸、深部酸化等技术得到发展,缓速酸能延长酸液作用距离,深部酸化可有效改造地层深部渗透率。但酸化过程中的酸岩反应机理复杂,如何精准控制酸液流向、防止酸液对套管等井下设施的腐蚀,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高温、高含硫等恶劣地层条件下,酸化技术的适应性面临考验。
三、油田井下作业技术面临的挑战
(一)复杂地层条件
随着油气勘探向深部、海洋等复杂区域拓展,井下作业面临高温、高压、高含硫以及复杂岩性地层。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井下工具的橡胶密封件易老化失效,金属材料强度降低,常规修井、压裂设备难以满足作业要求。高含硫地层对设备腐蚀严重,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还威胁作业安全。复杂岩性地层如页岩、碳酸盐岩等,其岩石力学特性差异大,使得压裂、酸化效果难以精准预测与控制,增加了技术实施难度。
(二)环保压力
油田井下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包括压裂返排液、废弃泥浆等。这些废弃物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如果未经妥善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随着环保法规日益严格,如何实现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以及研发环境友好型作业技术,成为井下作业面临的紧迫任务。例如,压裂返排液的回用技术虽有进展,但仍存在处理成本高、回用率受限等问题,需进一步优化工艺流程与处理药剂。
(三)作业成本控制
油田开发后期,油气产量递减,而井下作业成本却居高不下。一方面,随着井深增加、地层条件复杂,作业难度加大,需要投入更多高端设备与技术服务,人力成本也随之上升;另一方面,传统作业方式的低效重复作业频繁,如频繁的修井作业,导致材料、设备损耗大。在低油价时代,若不能有效控制井下作业成本,油田企业将面临巨大经济压力,甚至影响油气田的持续开发。
四、油田井下作业技术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发展
智能监测与诊断:利用井下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温度、压力、流量、振动等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对油气井生产状况、井下工具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与故障诊断。例如,智能抽油机系统可根据油井产液量、动液面变化自动调整抽油参数,实现高效举升,减少能源浪费与设备磨损。一旦监测到异常,能及时预警并提供精准的故障原因分析,辅助维修决策,缩短停产时间。
智能作业装备:研发智能修井机、智能压裂车等装备,实现自动化操作与远程控制。智能修井机可依据预设程序,自动完成管柱起下、工具对接等复杂工序,降低人为操作失误风险,提高作业安全性与效率。智能压裂车具备精确的压力、排量控制功能,结合实时地层反馈,智能调整压裂施工参数,保障压裂效果最大化,同时减少人力现场作业强度与数量。
(二)绿色化发展
绿色作业材料研发:开发可降解压裂液、无污染钻井液与酸化液等新型材料。可降解压裂液在完成压裂任务后,能在规定时间内自然降解,避免对地层及地表环境造成长期污染。无污染钻井液采用环保型添加剂,降低重金属含量,提高生物可降解性,确保废弃泥浆处理简单易行。对于酸化液,研发低腐蚀性、易回收的配方,减少酸液残留对套管和地层的损害,同时便于后续处理回用。
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完善压裂返排液、废弃泥浆的处理与循环利用体系。通过精细过滤、化学处理等工艺,将压裂返排液净化到可再次用于配液或其他作业环节的标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新鲜水取用成本。废弃泥浆经固化、脱水等处理后,转化为建筑材料或用于井场道路铺设等,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填埋或排放带来的环境负担。
(三)一体化发展
地质-工程一体化:打破地质与工程部门界限,从油气藏勘探阶段开始,地质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协同工作。地质人员提供精准的地层模型、储层参数,工程人员依据这些信息优化井下作业方案设计,如压裂施工的裂缝走向、规模根据地质构造与储层渗透率分布量身定制,确保作业措施与油气藏特性高度匹配,提高油气采收率,降低无效作业投入。
作业流程一体化:整合修井、压裂、酸化等井下作业流程,实现一站式服务。例如,在一趟管柱作业中,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先进行酸化解除近井堵塞,接着利用压裂扩大渗流通道,最后通过修井作业更换井下生产设备,一次性完成油气井的维护与增产改造,减少多次起下管柱对地层的扰动,缩短作业周期,提高整体作业效率。
五、结论
油田井下作业技术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修井、压裂、酸化等主要技术为油气田开发立下汗马功劳,但当前仍面临复杂地层、环保、成本控制等诸多挑战。展望未来,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将成为井下作业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跨领域融合,攻克现有难题,油田井下作业技术必将迈向新高度,为全球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郭江涛.井下作业技术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37(2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