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研究
颉振媛
兰州成功学校 73100
2021 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议题。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作业设计长期存在“一刀切”“机械重复”“评价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兴趣低迷。人教版(2017)初中语文教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有机统一,这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分层作业设计通过差异化任务匹配学生个体差异,既能满足“双减”政策对作业总量与质量的双重约束,又能实现新课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本文从理论建构与实践策略层面,探讨分层作业设计的实施路径,为初中语文作业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分层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价值
(一)理论依据
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具备坚实的理论根基。孔子倡导“因材施教”,主张依据学生能力差异开展个性化教育,为分层作业设计指明方向,即要关注学生个体不同,实施差异化教学。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表明,知识建构依托个体原有认知经验,分层作业设计以差异化任务适配学生认知水平,助力知识内化与能力迁移。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类智能细分为语言、逻辑、空间等八种类型,凸显个体智能结构独特性,分层作业设置基础、提升、拓展型任务,能满足不同智能优势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全面发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处于学生现有与潜在发展水平间,分层作业动态调整难度,引导学生突破“舒适区”,激发学习潜能。
(二)实践价值
初中语文分层作业设计实践价值突出。在破解“双减”政策实施困境上,传统作业“量多质低”,分层作业精准对接学生能力,削减无效重复训练,达成“减量不减质”。像文言文背诵设“字词释义—句式分析—全文默写”三阶任务,学生依水平选层级,规避挫败感。于促进语文核心素养落地而言,新课标注重其综合与实践性,分层作业通过布置跨学科任务,如结合历史分析《曹刿论战》战争策略,以及生活化任务,如记录家庭仿写《散步》抒情手法,把语言运用等素养融入作业。在优化教学评一体化机制方面,传统作业评价重对错、轻过程,分层作业配套动态评价,多维度反馈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如议论文写作针对不同层次设差异化评价标准,增强评价针对性。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策略
(一)学生分层:动态调整与多元评估
学生分层注重动态调整与多元评估。分层标准涵盖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水平及学习态度四项指标,据此将学生分为 A、B、C 三层。A 层学生基础扎实且综合能力强,B 层基础较好、潜力突出,C 层基础薄弱需针对性辅导。分层时兼顾学生自尊心,采用“隐性分层”与“学生自选”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兴趣偏好,允许其在相邻层级间自主调整[1]。同时,建立“学期初分层—月考微调—期末总评”的动态管理机制。若 C 层学生连续两次月考阅读理解得分率提升超 15% ,可升至 B 层;若 A 层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连续下滑,则降至 B 层并为其制定个性化提升计划,以此保障分层科学合理,助力学生成长。
(二)作业分层:目标导向与任务进阶
作业分层秉持目标导向与任务进阶原则。对于 C 层学生,以基础型任务为主,着重巩固语言知识,涵盖字词听写、病句修改、古诗文默写等。如学习《三峡》时,要求其标注通假字并释义,强化基础知识记忆。B 层学生则安排提升型任务,突出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包含文本分析、思维导图绘制、仿写训练等。像教授《背影》,让 B 层学生分析四次“背影”描写的情感差异并绘制曲线图,锻炼逻辑思维能力。A 层学生接受拓展型任务,注重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表达,有跨学科研究、主题辩论、创意写作等[2]。例如结合《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要求撰写对比分析报告,探讨“忧乐观”异同并联系现实提出见解。
(三)评价分层:多元主体与过程反馈
评价分层注重多元主体与过程反馈。在评价主体方面实现多元化,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等。以戏剧表演任务为例,A 层学生化身评委撰写评价报告,B 层学生参与表演并互评台词表现,C 层学生记录亮点、提出改进建议,形成“评价—反思—改进”的良性闭环。评价标准上追求差异化,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专属量表。如在议论文写作评价里,C 层学生重点考核论点清晰度,占比四成;B 层学生侧重论据充分性,占比五成;A 层学生聚焦逻辑严密性,占比六成,保障评价公平且具激励性[3]。反馈形式强调可视化,借助“星级评价”“成长档案袋”等工具记录学生进步。比如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收录各阶段作业作品、评价反馈与改进计划,让学生直观感受自身成长,进而激发学习动力。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保障
(一)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可从分层设计培训与校本资源库建设两方面发力。在分层设计培训上,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专题研讨,聚焦“任务难度梯度设置”“差异化评价策略”等实操技能学习。如邀请教研专家解读新课标“情境化任务设计”要求,指导教师把《社戏》里“看戏经历”巧妙转化为生活化写作任务,增强教学实用性与趣味性。在校本资源库建设方面,构建分层作业案例库,广泛收录优秀设计模板与实施经验。像《故乡》的分层作业设计,就细分出“闰土形象分析(C 层)”等三个版本,为教师提供多元参考,助力其精准把握分层教学要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家校社协同机制
家校社协同机制对分层作业的推进意义重大。在家长沟通方面实现常态化,借助家长会、微信群等渠道,广泛普及分层作业理念,着力消除家长“分层即标签化”的误解。比如定期发布学生分层调整公告,并附上具体进步数据,像“张同学月考阅读理解得分率从 60%提升至 78% ,晋升至 B 层”,以此增强家长对分层作业的认同感。同时,注重社会资源整合,联合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设计实践类作业。如在《中国石拱桥》教学时,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古桥并撰写考察报告,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至社会场景,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四、结论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是落实政策要求、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路径。通过动态学生分层、目标导向的任务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分层作业能有效破解传统作业的同质化困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分层作业中的应用,例如利用智能批改系统实现作业反馈的即时性与精准性,为分层作业设计提供技术赋能。同时,需加强分层作业设计对农村地区、特殊教育群体的适应性研究,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利.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探究 [J]. 智力, 2025, (14): 114-116.
[2]陈增银. “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研究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 (11): 120-122.
[3]史云德. “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J]. 甘肃教育, 2024, (13): 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