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祝艳华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第一小学 523710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以 " 三会 " 为核心:用数学眼光观察、思维思考、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涵盖抽象、运算、数据等多方面能力,构成学生数学发展的关键能力体系。培养该素养对提升成绩、应对生活问题、促进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数学眼光
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 [1]。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创设“装修教室”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教室中的各种物体表面,测量相关长度,从而建立面积的概念,培养空间观念和量感。
小学生对故事充满兴趣,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讲述“阿基米德与国王下棋”的故事:阿基米德与国王下棋,国王输了,国王问阿基米德要什么奖赏。阿基米德要求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按这个方法放满整个棋盘。国王以为要不了多少粮食,就随口答应了,结果发现要拿出的粮食数量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对大数有了直观的感受,激发了他们学习大数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分析故事中数量关系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 “应用意识”。这些环节让学生从故事中不仅看到趣味,更看到数学的逻辑与力量,核心素养在具象体验中自然生长。
二、问题引导,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构建问题链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链:“李叔叔上午骑了 40 千米,下午骑了 56 千米,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加法运算)“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 96 千米,上午骑了 40 千米,下午骑了多少千米?”(减法运算)“李叔叔骑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 千米,骑了3 小时,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乘法运算)“李叔叔骑了48 千米,速度是每小时 16 千米,他骑了多长时间?”(除法运算)通过这一系列有层次、有逻辑的问题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系统锻炼。整个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仅掌握运算方法,更体会运算间的逻辑关联,形成结构化思维,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实验操作类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准备各种秤以及不同重量的物品,如盐、糖果、水果等,让学生亲自称一称这些物品,感受1克、1 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量感。同时,让学生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进行简单的重量计算,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和运算能力的培养。
调查统计类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班级同学最喜欢的学科调查”实践活动。学生需要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将数据整理成复式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学会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数据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比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学校周边不同文具店的文具价格,比较同一种文具在不同店铺的价格差异,分析价格与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让学生在实际调查中理解比例的概念,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本质,这既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在运用数学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核心素养中 “应用意识” 和 “数据意识” 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数学交流与思维碰撞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确保小组内成员能够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一般每组以 4-6 人为宜,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教师在分组时可以将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分在一组。在探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时,空间想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关于图形形状和性质的假设,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制作图形模型、测量角度和边长等操作来验证假设,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每个小组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清楚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为例,教师布置小组任务:“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1/2+1/3 ,并说明计算的依据。”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尝试用通分的方法计算,有的负责从分数的意义角度去理解计算过程,然后共同讨论交流,总结出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明确的小组任务,学生在合作中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促进数学思维的碰撞,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在互动中学会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达,强化核心素养中的 “数学交流能力”。这种合作模式让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方法,更在协作中发展多元思维,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结论
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长期重要任务。教师可立足教材,借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实践活动、合作学习及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培育数学眼光、思维与表达能力。教学中需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助力学生成长为创新实践型人才,实现用数学观察、思考与表达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月华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指导的教学探索 [J].读写算 ,2025,(23):88-90.
[2] 吕玉霞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5,(0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