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于儿童发展视角的幼儿教育策略探究

作者

彭霜儿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尚品幼儿园 四川 广元 628100

一、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与理论依据

幼儿阶段(3-6 岁)是儿童大脑发育、习惯养成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此阶段的教育并非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核心,培养其基本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学习兴趣。其理论支撑主要来自两大经典理论:

一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指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具象性、不可逆性特点,无法理解抽象概念,需通过实物操作、感官体验构建认知。例如,幼儿通过搭积木认识形状与空间关系,通过玩水感知“多少”“沉浮”等基础概念,这为幼儿教育的“具象化”“体验式”原则提供了依据。

二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3-6 岁儿童面临“主动对内疚”的发展危机,若能在教育中鼓励儿童主动探索、表达想法,可帮助其建立自信心与责任感;反之则易产生畏缩、自卑心理。这要求幼儿教育需注重“鼓励式评价”,为儿童创造自主尝试的空间。

二、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一)“小学化”倾向违背儿童发展规律

部分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对“知识储备”的需求,提前教授拼音、数学计算等小学阶段内容,采用“课堂讲授 + 作业练习”的模式。这种做法忽视了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不仅难以让幼儿真正理解知识,还可能引发学习疲劳与兴趣抵触,甚至导致“一年级滑坡”现象——幼儿因提前学过知识而失去课堂专注力,影响后续学习习惯养成。

(二)个体差异关注不足,教学方式单一

受班级人数、教师精力等因素影响,部分幼儿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未充分考虑幼儿在兴趣、能力、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要求所有幼儿按统一模板绘画,限制了创造力强的幼儿自由表达;在运动环节,未针对动作发展较慢的幼儿提供个性化指导,可能导致其产生挫败感。

(三)家园协同存在“脱节”现象

一方面,部分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将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幼儿园,忽视家庭在习惯养成、情感培养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多停留在“通知事项”层面,缺乏对幼儿在家表现、家长教育困惑的深度交流,导致家园教育目标不一致、方法不协调。例如,幼儿园强调“自主整理玩具”,但家庭中家长代劳过多,幼儿难以形成连贯的行为习惯。

三、基于儿童发展的幼儿教育优化策略

(一)以游戏化教学激活幼儿主动探索欲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最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教育载体。幼儿园应将教育目标融入游戏设计,让幼儿在“玩中学”:

1. 认知类游戏:通过“超市购物”角色扮演游戏,帮助幼儿认识数字、货币,理解简单的交易逻辑;通过“植物生长观察”游戏,引导幼儿记录植物变化,培养观察力与责任感。

2. 社交类游戏:组织“小组积木搭建”游戏,要求幼儿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培养沟通、协作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小医院”,让幼儿学习关心他人,理解不同职业的责任。

3. 运动类游戏:设计“障碍跑接力赛”“平衡木挑战”等游戏,在锻炼肢体协调性的同时,培养规则意识与抗挫折能力。

(二)以生活化教育培养幼儿实用能力

1. 幼儿教育应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积累经验:

2.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在入园、离园环节,引导幼儿自主整理书包、穿脱衣物;在进餐环节,鼓励幼儿自主分发餐具、收拾桌面,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3. 生活中的认知学习:在整理玩具时,引导幼儿按“形状”“颜色”“种类”分类,渗透数学思维;在散步时,观察天气变化、花草生长,渗透自然科学知识;在与同伴相处时,学习“礼貌用语”“分享玩具”,培养社交能力。

(三)构建“家园协同”教育共同体

幼儿园与家庭需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幼儿教育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1. 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开放日”“线上成长档案”等形式,让家长直观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定期组织“家长沙龙”,邀请家长分享教育经验,针对“幼儿挑食”“分离焦虑”等共性问题开展专题讨论,提供科学解决方案。

2. 引导家长参与教育实践:幼儿园可设计“家庭小任务”,如“和孩子一起做一顿早餐”“亲子绘本阅读打卡”,让家长在互动中参与幼儿教育;邀请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幼儿园活动,如“家长故事角”“亲子运动会”,增强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同感与参与感。

3. 传递科学教育理念:通过公众号推文、育儿手册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幼儿发展规律,纠正“提前学知识才是好教育”的误区,引导家长关注幼儿“习惯养成”“情感健康”等长远发展目标。

四、结语

幼儿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儿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全面成长”。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小学化”“个体差异忽视”“家园脱节”等问题,本质上是对儿童发展需求的偏离。唯有以游戏为核心载体、以生活为实践场景、以家园协同为保障,才能让幼儿在自由、愉悦的环境中发展认知、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幼儿教育还需进一步关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推动幼儿教育向更科学、更普惠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