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与应对措施
周芳
淮南市八公山区第五中学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关注。生活化教学强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解与实施存在着诸多误区,不但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达成,还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并不美好的课堂学习体验,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从认知发展角度看,生活化教学符合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从教学目标维度看,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这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高度契合。从教学效果层面看,恰当的生活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常见误区
(一)生活情境过度复杂化
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过分追求情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反而使情境变得过于繁琐复杂。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还分散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数学本质被弱化
一些课堂过分强调生活情境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却忽视了数学概念和思维方法的提炼与深化。这样的课堂虽然热闹,但实质上已经将数学课变成了“生活常识课”,失去了数学教学应有的严谨性和思维性。
(三)生活化流于形式
不少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只是简单地在传统教学内容前机械地加上“生活”二字。这种形式化的“生活化”教学,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真实联系,失去了生活化教学应有的价值。
(四)学生主体性缺失
在很多生活化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保持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从情境设计到问题提出,再到解决方法的选择,都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只是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缺乏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与生活化教学倡导的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理念背道而驰。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
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必须首先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当聚焦于数学核心概念的掌握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生活化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前提。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教师应当仔细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每个学段、每个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要求。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核心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建立分数概念,而不是简单地会做分数计算题。
2. 制定三维目标体系:教学目标应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除了掌握计算公式外,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 保持目标导向性:在设计生活情境时,教师一定要时刻对照教学目标进行检验,避免为了追求情境的新颖有趣而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发生。
(二)精心选择生活教学素材
生活素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生活化教学的成败。优质的素材应当
同时具备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双重特征。
1. 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素材要源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例如,教学“百分数”时,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考试成绩、投篮命中率等实例,而不是成人世界的银行利率、股票涨跌等。
2.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低年级宜选择“分糖果”“玩具摆放”等简单情境;高年级则可涉及“零花钱管理”“运动会的积分统计”等稍复杂的情境。
3. 蕴含数学探究价值:好的生活素材要能引发数学思考。例如,“教室课桌椅的排列”既可以研究面积计算,又可以探讨排列组合问题,具有多角度的探究空间。
4. 建立素材资源库:建议教研组合作建立分类分级的生活素材库,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板块整理优质案例,实现资源共享。
(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势,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1. 项目式学习:设计真实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完整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开展“校园植物园规划”项目,涉及面积计算、比例尺运用、预算编制等多个数学知识点。
2. 情境模拟教学:创设仿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学习。例如,开设“班级超市”,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在实践中学习小数计算。
3. 探究式学习: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怎样用最少的包装纸包礼物”,可以引发对表面积计算的深入思考。
4. 信息技术融合:利用AR/VR 技术创设虚拟生活情境,或者使用图形计算器等工具处理真实数据,增强学习体验。
(四)强化数学思维培养
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特别注重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提升过程。
1. 及时抽象概括:在生活情境探究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数学规律。例如,在研究了不同物品的价格计算后,要抽象出“单价 × 数量 Σ=Σ 总价”的数量关系。
2. 重视数学表达: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现象。如将“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用统计图表规范地表示出来。
3. 培养建模思想:指导学生在生活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将“最短路线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几何原理。
4. 发展推理能力:通过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例如,从“3 个小朋友分1 个蛋糕”的情境出发,推理出分数比较的方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避免各种误区。对此,教师应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在保持数学学科特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通过明确目标、精选素材、创新方法、强化思维等策略,充分发挥出生活化教学的优势,以此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蒙秀武 .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J]. 女报:时尚版,2024(19):0031-0033.
[2] 张贺贞 .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误区与改善对策 [J]. 文摘版:教育,2022(9):44-46.
[3] 刘文芬 .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及解决办法 [J]. 读与写,2020(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