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数字化时代非遗辽绣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刘艺汝

辽宁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6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辽绣起源于辽代,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以 “盘金绣”“打籽绣”为代表的独特技艺,其作品题材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辽绣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传统辽绣技艺复杂,学习周期长,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逐渐降低,导致传承人才断层;另一方面,传统辽绣产品以服饰、摆件为主,形式单一,缺乏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市场竞争力不足。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传承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3D 文创技术作为数字化技术的重要分支,通过三维建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手段,能够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交互、可体验的数字化内容,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非遗的传承、传播与创新提供新的载体。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 3D 文创技术在辽绣传承中的应用,丰富了非遗数字化传承的理论研究。本文从文化传承、受众体验、产业发展三个维度,构建 3D 文创技术赋能非遗辽绣的理论框架,为非遗数字化传承的理论体系提供补充。

1.2.2 实践意义

一方面,本文结合 “绣艺新程” 项目的实践案例,总结 3D 文创技术在辽绣技艺展示、文化传播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为辽绣传承者提供可借鉴的数字化实践方案,助力解决多种问题;另一方面,本文探索3D 文创技术在辽绣产品创新与产业升级中的路径,为辽绣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思路,推动辽绣转变。

二、3D 文创技术赋能非遗辽绣的核心价值

2.1 打破传承时空限制,实现技艺 “活态保存”

传统辽绣技艺的传承主要依赖 “师徒口传心授”,这种传承方式受时间、空间、传承人数量的限制,容易导致技艺流失。3D 文创技术通过三维建模技术,能够将辽绣的每一道工序、每一种针法进行精细化还原。

此外,3D 文创技术构建的数字化资源库,能够实现辽绣技艺的永久保存。即使未来传统传承人数量减少,数字化的技艺资源也能为后人提供完整的学习资料,避免技艺因传承断层而消失,实现辽绣技艺的 “活态保存”。

2.2 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吸引年轻受众

传统辽绣的文化传播多依赖线下展览、博物馆陈列等方式,传播形式单一,难以吸引年轻受众。3D 文创技术通过 VR、AR 等沉浸式体验技术,能够为年轻受众打造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文化体验场景。

在 “绣艺新程” 项目的 3D 文创沉浸式交互体验空间中,观众可以佩戴 VR 设备,“置身” 于辽代的刺绣工坊,观看辽代绣娘的刺绣过程;也可以通过 AR 技术,将手机镜头对准特定图案,屏幕上会实时显示该图案的刺绣针法步骤,并允许观众通过触屏操作,模拟刺绣过程。这种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方式,将传统辽绣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年轻受众对辽绣文化的兴趣与认知。

2.3 推动产品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传统辽绣产品多以服饰、挂件、摆件为主,产品形式单一,市场定位模糊,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3D 文创技术能够为辽绣产品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持,推动辽绣产业从 “传统手工艺” 向 “文化创意产业” 转型。

一方面,利用 3D 建模技术,设计师可以将辽绣的传统图案与现代产品设计结合,开发出辽绣元素的文具、家居用品、数码配件等产品。另一方面,3D 打印技术能够解决传统辽绣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通过 3D 打印技术,可以批量生产带有辽绣图案的产品配件,再由绣娘进行手工刺绣点缀,既保证了产品的传统工艺特色,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辽绣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可能。

三、3D 文创技术赋能非遗辽绣的实践案例 —— 以 “绣艺新程”项目为例

3.1 项目实施步骤

3.1.1 辽绣数字化资源采集与整理

项目前期,团队深入辽阳市、锦州市等辽绣传承基地,对辽绣的历史文化、传统技艺、代表作品进行全面调研。通过走访 辽绣非遗传承人,收集了 “盘金绣”“打籽绣”“贴布绣” 等 8 种核心针法的操作视频;同时,对辽代以来的辽绣代表作品进行三维扫描,获取了作品的纹理、色彩、结构等详细数据,为后续的 3D 建模奠定基础。

3.1.2 3D 文创内容开发

在资源采集的基础上,团队进行 3D 文创内容开发。一方面,利用 Maya、Blender 等 3D 建模软件,构建辽绣针法的动态三维模型,实现针法操作过程的数字化还原;另一方面,结合 Unity3D 引擎,开发VR 沉浸式体验场景,观众可以在场景中自由移动,与虚拟的绣娘互动,学习辽绣知识。

此外,团队还开发了 AR 刺绣模拟系统,观众通过手机 APP 扫描特定的图案卡片,即可在屏幕上看到该图案的刺绣步骤,并通过触屏操作,模拟刺绣针的移动轨迹,完成 “虚拟刺绣”,系统会根据操作的准确性进行评分,增强体验的趣味性。

3.1.3 3D 文创沉浸式交互体验空间搭建

2023 年 10 月,“绣艺新程” 项目的 3D 文创沉浸式交互体验空间在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体验空间分为三个区域:一是 “辽绣数字博物馆” 区域,通过大屏幕展示辽绣的历史文化、代表作品的 3D 模型,观众可以通过触屏操作,查看作品的细节;二是 “VR 刺绣工坊”区域,配备台 VR 设备,观众佩戴设备后可体验辽代刺绣工坊场景;三是 “AR 互动体验” 区域,设置了图案卡片展示区,观众可使用手机APP 进行互动体验。

3.2 项目实践成效

3.2.1 传承效果显著,人才培养取得突破

项目实施以来,通过 3D 文创沉浸式交互体验空间,累计接待观众 5 万余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占比达到 60% 。许多青少年在体验后,对辽绣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项目开发的数字化技艺资源库,为辽绣传承人提供了便捷的教学工具,传承人通过资源库进行远程教学,扩大了教学范围,目前已培养 15 名新一代辽绣传承人,有效缓解了传承人才断层问题。

3.2.2 文化传播范围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

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扩大了辽绣的文化影响力。线上方面,项目团队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 3D 文创体验视频,累计播放量达到 1000 万余次,话题 # 非遗辽绣 3D 体验 # 阅读量超过500 万;线下方面,体验空间成为辽宁省博物馆的热门打卡地,多次被央视、辽宁卫视等媒体报道,提升了辽绣的品牌知名度。此外,项目还与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机构合作,举办 “辽绣 3D 文创国际展”,推动辽绣文化走向国际。

3.2.3 产业创新成果丰硕,经济效益提升

项目开发的辽绣 3D 文创产品,涵盖文具、家居、数码配件等 3个品类 20 余种产品,通过线上电商平台、线下体验店等渠道销售,累计销售额达到 300 万元。同时,项目团队与当地服装企业合作,将 3D文创设计的辽绣图案应用于服装生产,开发出辽绣元素的时尚服饰,。此外,体验空间的运营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项目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四、3D 文创技术赋能非遗辽绣的优化路径

4.1 深化技术与文化融合,挖掘辽绣文化内涵

一方面,加强对辽绣历史文化、民俗内涵的挖掘,邀请辽绣传承人、文化学者参与 3D 文创内容的设计,将辽绣背后的历史故事、民俗寓意融入 VR/AR 体验场景中。另一方面,在 3D 建模过程中,注重传统辽绣艺术风格的呈现,通过与传承人沟通,确定辽绣图案的色彩搭配、线条风格,在数字化还原中保留传统艺术的韵味。

4.2 拓宽资金渠道,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申报非遗数字化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项目,获取政府补贴;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品牌授权、联合开发等方式,吸引企业投资。例如,与数码产品企业合作,开发带有辽绣元素的数码配件,企业负责生产与销售,项目团队负责设计与文化授权,实现互利共赢。

此外,探索多元化的收入模式,除了门票销售、文创产品销售外,还可以开展定制化体验服务,为企业、学校提供专属的辽绣 3D 文创体验活动;开发线上付费课程,教授辽绣数字化技艺,拓宽收入来源。

4.3 加强人才培养,完善跨领域合作机制

一方面,高校应开设非遗数字化相关专业课程,培养既懂非遗文化又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跨领域合作机制,由政府牵头,搭建高校、企业、传承基地之间的合作平台,明确各方的职责与利益分配。

五、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 3D 文创技术赋能非遗辽绣的核心价值,结合 “绣艺新程” 项目的实践案例,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3D文创技术能够打破辽绣传承的时空限制,实现技艺的 “活态保存”,同时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吸引年轻受众,推动产品创新与产业升级,为辽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第二,“绣艺新程” 项目的实践表明,3D 文创技术在辽绣传承、传播与产业创新中具有显著成效,能够有效缓解传承人才断层、传播范围有限、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但同时也面临技术与文化融合不足、成本较高、专业人才匮乏等挑战。

第三,通过深化技术与文化融合、拓宽资金渠道、加强人才培养等。

5.2 未来展望

从技术发展维度看,随着元宇宙、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前沿技术的成熟,3D 文创技术与辽绣的融合将迈向更深层次。在国际传播层面,依托 “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契机,可将辽绣 3D 文创内容与跨境数字平台结合。从产业融合角度分析,辽绣数字化传承将进一步打破行业边界,与乡村振兴、文旅产业深度联动。一方面,可在辽绣传承地打造 “数字非遗 + 乡村旅游” 模式,带动当地文旅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开发定制化辽绣元素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助力传统产业向 “文化 + 科技 + 定制” 的高端化方向转型。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指南 [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45-62.

[2] 李向民,喻国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的理论与实践[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89-105.

[3] 苏州刺绣研究院。苏州刺绣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实践报告 [J]. 丝绸,2021,58(7): 1-7.

[4] 王健,张莉. 3D 打印技术在传统手工艺产业升级中的应用 —以意大利刺绣为例 [J]. 装饰,2023,(2): 56-61.

[5]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3)[R].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3:156-178.

[6] 辽宁省博物馆 . “绣艺新程” 辽绣 3D 文创沉浸式交互体验空间运营报告 [R]. 沈阳:辽宁省博物馆,2024:28-41.

[7] 张欣,李明。元宇宙技术赋能非遗传承的路径探索 [J]. 科技与文化,2023,(6): 31-37.

[8] UNESC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Digital Ag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R]. Paris: UNESCO Publishing, 2021:78-95.

[9] 王丽,陈晓峰。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定位与传播策略研究 —以辽绣为例 [J]. 商业研究,2022,(8): 45-52.

刘艺汝,女,2006.06.07 山东省沂水县,辽宁大学在读学生,研究方向:3D 技术与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