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教学中故事教学的价值及应用策略
李霄
合肥高新区复兴路幼儿园
引言
在幼儿教育阶段,故事教学以其独特的叙事性和趣味性,成为连接幼儿认知世界与情感体验的桥梁。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应通过多样化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故事教学恰好契合这一要求。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道德观念与社会规范,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故事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
(一)促进情感发展,构建心理安全岛
故事中的角色与情节为幼儿提供了情感共鸣的载体。例如,通过讲述《小熊找朋友》的故事,幼儿能体会到友谊的珍贵与分享的快乐,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愿意主动与同伴交往。另外,经常接触温暖型的故事还能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缓解分离焦虑等常见心理问题。
(二)激发智力潜能,培养逻辑思维
故事中的因果关系与问题解决过程,能有效锻炼幼儿的逻辑推理能力。以《三只小猪盖房子》为例,幼儿在听故事时会不自觉地分析不同材料的优劣,预测故事走向。这种“预测 - 验证”的思维模式,为后续的科学探究与数学推理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开放式结局的故事更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多样化解决方案。
(三)传递道德观念,塑造行为规范
故事是道德教育的天然载体。通过《狼来了》等经典寓言,幼儿能直观理解诚实的重要性;而《彩虹色的花》则通过分享与牺牲的情节,传递关爱他人的价值观。与直接说教相比,故事中的道德隐喻更易被幼儿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二、幼儿园教学中故事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精选适宜内容,匹配幼儿认知水平
故事内容的选择是幼儿园故事教学成功的关键前提。对此,教师应当建立系统的故事资源库,按照年龄阶段、教育主题、文化背景等维度进行分类整理,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实施差异化的选材策略,以确保故事内容与幼儿发展阶段的匹配性。
例如,3-4 岁的小班幼儿,其认知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语言理解能力有限。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优先选择《好饿的毛毛虫》这类情节简单、结构重复、语言韵律感强的故事作品,其重复的句式“星期一,它吃了一个苹果”和生动的画面,既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又能培养其语言节奏感。而 5-6 岁的大班幼儿认知能力显著提升,注意力持续时间可达 15-20 分钟,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基于这一发展水平,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故事的复杂度,选择《犟龟》这里情节更丰富、蕴含生活哲理的作品,通过乌龟坚持不懈参加狮子王婚礼的故事,向幼儿传递“坚持就是胜利”的价值观。
(二)融合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趣味性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幼儿园故事教学的重要助推器。这种技术手段的引入,不单单丰富了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多感官刺激,显著提升了幼儿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其核心价值都应聚焦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当代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保持开放而理性的态度,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也要始终牢记教育的本质目的,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多媒体技术真正成为提升故事教学质量的利器。
例如,在讲述《三只小猪》这一经典故事时,多媒体音效的运用能极大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代入感。当讲述到大灰狼来到第三只小猪的砖房前时,教师适时加入三种音效:首先是“呜呜”的风声背景音,营造紧张氛围;接着是“咚咚咚”的敲门声,节奏由缓到急;最后配合“呼~呼~”的吹气声,音量逐渐增强。这种多层次的音效设计产生了多重教学效果:其一,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暗示大灰狼情绪的变化,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能力;其二,声音的突然出现能有效吸引注意力分散的幼儿重新聚焦故事;其三,营造的紧张氛围让幼儿更能共情小猪的处境。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闭眼聆听,然后描述“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大灰狼现在是什么心情?”,将单纯的听故事转化为多维度的学习体验。
(三)开展互动讨论,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在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中,讲述环节结束后的提问与讨论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延伸。这个环节不是简单的故事复述,而是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深度思考、发展高阶认知能力的黄金时机。精心设计的提问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元认知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每当故事结束后,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系列的开放式问题,这类问题通常不会设有标准答案,需要幼儿自己去整合信息,然后配合教师的鼓励进行多角度思考。
例如,在故事《三只小猪》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体系。第一个层次的问题“为什么大灰狼能吹倒稻草房却吹不倒砖房?”聚焦于物质属性的观察比较。这个问题引导幼儿关注不同建筑材料的特性,培养其观察力和比较分析能力。实践中,教师可以准备稻草、木头和砖块的实物样本,让幼儿通过触摸感受材料的差异,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如果你是第三只小猪,你会怎么帮助前两只小猪?”则转向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鼓励幼儿跳出故事框架,运用创造性思维思考解决方案。有的幼儿可能会说“教哥哥们建砖房”,有的则提出“让哥哥们先来我家住”。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幼儿讨论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第三个层次的问题“你觉得大灰狼为什么会这样做?”旨在发展幼儿的心理理论和同理心。通过思考大灰狼的行为动机,幼儿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他人。有的幼儿会说“大灰狼太饿了”,有的则认为“它就想欺负小猪”。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幼儿讨论“如果你很饿会怎么做”,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情绪调节策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故事教学是幼儿园教育中“以幼儿为本”理念的生动实践。它通过情感共鸣、认知挑战与道德浸润,为幼儿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成长空间。未来,教师需进一步探索故事教学与游戏化学习、项目式学习的融合路径,让故事成为幼儿探索世界、理解自我的钥匙,为培养具有创造力与同理心的下一代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云珊 . 浅谈故事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作用及实践 [J]. 好日子,2022(28):133-135.
[2] 盛霞 . 浅谈故事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J]. 天天爱科学,2019(6):16.
[3] 李益英 . 浅谈故事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作用及实践 [J]. 新课程,2016(3):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