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研究
胡伟
光山县第一完全小学 465450
前言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落实分层教学法,由此在授课时,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进行合理分层,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落实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课程内容布置分层作业、分层问题,这不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在分层教学中高效吸收知识,并快速解决难度不同的数学问题,这体现出教师开展分层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分层提问
教学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难以解决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对此教师积极结合学生间的差异性进行分层,从而将学生分为 ABC 三个层次,A 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而 BC 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性都比较差,这样就可以根据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层设问。
例如:讲解 “鸡兔同笼” 应用题时,教师先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分层提问,从而对 BC 组学生提出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 35 个头,从下面数有 94 只脚,问笼子中各有多少只小鸡和兔?而对于 A 层次的学生,则问如何运用假设法、抬腿法和方程法算出答案,以此做到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提出难度大和难度低的问题,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思考出解题思路,并按照所学的解题方法算出正确答案。对此教师既要表扬学生,又要多鼓励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加主动解决、思考、探究分层问题,进而提高所有学生的解题能力、计算能力、思考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但提高综合能力,还在分层设问中增强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分层教学效果。
二、分层布置作业
由于不同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们的差异性分层布置作业,从而对于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布置简单的数学作业,以及布置一些基础性的数学题,而对于各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布置难度大的作业和巩固型的作业内容,这不仅做到分层布置数学作业,还使不同学生在完成分层作业时,满足个性化需求,这样一来,有利于推动全体学生更好地完成分层作业。
例如:讲解 “认识图形” 时,教师先完成讲解任务,然后将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在写作业时,分别写出不同图形的形状特点,而对于中层和低层学生,则要求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以此作为作业,进而达到分层布置的目的。由此学生能够高效完成分层作业,既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又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合成绩分层
开展分层教学时,教师结合学生们的成绩分层,从而将学生分为成绩优异、中等、偏低,这样一来,根据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由此对于数学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布置多做数学习题的学习任务,而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提出在平时学习中多注重积累知识,以及多向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使学生积极学习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而推动学生不断进步。此外,对于成绩较差,且对学习数学知识不自信的学生,教师除了多多鼓励学生以外,还应布置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同时要求学生巩固之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一步推动学生积极巩固、学习知识,在不断地学习中学生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非常有利,并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推动所有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
四、分层划分小组
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因此,教师运用分层教学法时,除了合理划分小组以外,还应结合各组的实际情况提出要求和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使各组学生积极朝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努力学习和合作,通过共同合作探究,学生增强对探索知识的动力,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相互配合,能够促进学生进步,并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积极性,这表明教师分层划分合作学习小组非常重要。
例如:讲解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时,教师分层划分合作学习小组,由此将学习好的学生分别分到各组中作为组长,要求组长带动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知识,并多帮助数学基础较弱的同学,如此一来,确保划分的小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各组成员在组长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四边形面积公式和求解面积的思路、方法。此外,在遇到难题时,各个层次的学生共同投入到合作小组中一起讨论解题方法和计算面积的步骤,这个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合作、互相交流,以及共同探究出面积的计算结果,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以及提高分层教学效率。
总结
综上所述,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除了注重传授知识以外,还应积极运用分层教学策略,这不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还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分层教学中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在教师分层指导下,能够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高效学习数学课程,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此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施建国.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方法探索[J]. 新校园(阅读版),2018(12):51.
[2]尹可生.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方法探究[J]. 散文百家(下),201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