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高中物理课上小组合作学习若干问题的反思

作者

孔凡龙

吉林省抚松县第一中学 134500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高中物理课堂改革的重要模式,旨在通过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学科思维。但在实际操作中,其效果常因设计疏漏与执行偏差打折扣。结合教学实践,现就小组合作学习的典型问题展开反思。

一、分组机制的表层化与同质化

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当前却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 "就近组合 " 的随意性,前后桌自然成组导致能力断层——成绩优异者垄断话语权,基础薄弱学生沦为 " 旁观者 "。在 "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 实验中,往往是 1-2 人操作打点计时器,其余人闲聊,合作沦为形式。二是 " 均衡分组 " 的机械性,教师按成绩 " 好中差 " 比例强行搭配,忽视学生性格与兴趣契合度。内向学生在活跃小组中被边缘化,而性格强势者常因意见分歧引发冲突,反而降低学习效率。

有效的分组应兼具科学性与灵活性。可采用 " 基础分组 + 动态调整" 模式:先依据物理前测成绩划分同质小组,确保初始讨论在相近认知水平展开;再根据阶段性表现进行异质重组,让优势互补自然发生。同时建立 " 组内角色轮换制 ",实验记录员、方案汇报员等角色定期调换,既避免责任集中,又能让学生在不同任务中获得成长。

二、任务设计的模糊化与低效化

许多小组合作任务存在 " 重形式轻内容 " 的问题。教师常抛出 "讨论一下这个物理题 " 等模糊指令,缺乏具体目标与步骤指引。在" 平抛运动 " 教学中,若仅让学生 " 合作探究运动规律 ",小组往往陷入漫无目的的争论,半小时后仍无进展。任务设计的低效还体现在难度失衡上:过于简单的任务(如背诵牛顿三定律)无需合作即可完成,浪费课堂时间;而超出学生能力的课题(如推导相对论公式)则让小组因无从下手而放弃。

优质的合作任务应具备" 三性":一是目标明确性,将大任务拆解为可操作的子问题。例如探究 "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 时,可分解为 " 如何测量电源电动势 "“内阻与外阻的关系”等具体步骤;二是认知挑战性,任务难度需略高于个体独立解决的水平,如在"电磁感应"实验中,要求小组设计三种不同的磁通量变化方案,迫使成员必须通过思维碰撞才能完成;三是成果可评估性,制定清晰的评价标准,如实验报告需包含" 假设- 操作- 结论- 误差分析" 四要素,让合作过程有章可循。

三、教师指导的缺位与越位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常出现偏差。部分教师将小组合作视为 " 放羊式教学 ",布置任务后便袖手旁观,对学生的思维误区视而不见。当小组在 " 楞次定律 " 应用中混淆 " 阻碍 " 与 " 阻止 " 概念时,若教师不及时介入引导,错误认知会在组内固化。另一极端是教师过度干预,频繁打断讨论纠正细节,如在学生设计" 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实验时,过早否定他们的非常规方案,扼杀了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充当 " 隐形引导者 ",把握干预的时机与尺度。在小组讨论陷入僵局时,通过 " 问题链 " 启发思考,如学生纠结于 " 摩擦力方向 "时,可追问 " 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相对运动还是运动 ";当出现方向性错误时,用类比案例间接提醒,如用" 人走路时鞋底摩擦力方向 " 类比" 汽车行驶时的摩擦力 ";而在方案基本可行时,则给予鼓励性反馈,保护探索热情。这种 " 介入不打断、指导不主导 " 的策略,既能保证合作的自主性,又能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四、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与表面化

现行评价方式难以真实反映小组合作成效。多数教师仍以 " 小组汇报表现 " 作为唯一评价依据,忽视合作过程中的个体贡献。某小组在" 动量守恒 " 展示中表现出色,但实际是组长一人包办所有工作,其余成员坐享其成,这种 " 搭便车 " 现象因评价不公而愈演愈烈。此外,评价标准偏重结果(如答案正确性),忽视思维过程,学生为追求高分而抄袭标准答案,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破解之道。可采用 "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 结合模式:过程性评价通过 " 小组日志 "" 成员互评表 " 记录每个人的贡献,如实验操作次数、提出的有效建议数量等;终结性评价则关注小组成果的创新性与逻辑性,而非单一答案。同时建立 " 组间互评机制 ",让各小组交叉点评实验方案,在相互借鉴中深化理解。例如在" 测定金属电阻率 " 实验后,组织小组互评 " 误差控制方法 ",既拓展了思维视角,又强化了合作的意义感。

五、反思与改进方向

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化互动促进深度学习,其成效取决于能否平衡自主性与引导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的关系。未来改进可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建立 " 合作学习档案袋 ",记录小组从任务分工到成果形成的全过程,为反思提供实证依据;二是开展" 合作技能培训",通过角色扮演教学生倾听、质疑、妥协等协作技巧;三是将物理学科特点与合作模式深度融合,在 " 力与运动 "" 能量守恒 " 等核心概念教学中,设计更多需要动手操作、数据共享的实验任务,让合作成为探究物理规律的内在需求而非外部要求。

高中物理的难度与抽象性,决定了合作学习不是可选模式而是必然选择。唯有正视现存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分组、设计、指导与评价环节,才能让小组合作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物理认知、发展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