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的实践探讨
米阿呷
美姑县大桥初级中学校
“双减”政策的实施给初中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逐渐式微,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则突破了传统的限制。它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积极地探究中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表达能力,最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的实践意义
在“双减”背景下,由于学生在语文学习兴趣点、接受能力和学习进度上存在个体差异,但是传统单一教学方式难以实现全面兼顾,而多元化教学通过整合多种教学方法、思维模式与教学形式能够依据学生视觉型、实践型等不同学习特点,并针对性地采用多媒体展示丰富内容或设计操作性语文活动等差异化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多元化教学在传授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融入实用技能训练,以强化学生语言表达与逻辑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提供更广泛有趣的语文知识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明确个人兴趣方向并激发学习主动性,使其在积极投入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自然提升,从而为未来学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实施分层差异教学,关注个体全面发展
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特点、教育背景和家庭背景方面存在差异,教师需依据这些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层,并且分层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要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这种分层教学模式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并显著提升学习效率,同时有效减轻学业负担,进而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综合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在《乡愁》教学实践中,教师针对基础层学生可以通过逐段朗读和“诗中每个阶段用什么物品寄托乡愁”等简单问题引导其找出邮票、船票等意象,并追问“这些物品的共同特点”,使其体会诗人用平凡事物承载情感的写作手法。对进阶层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对比分析任务,要求他们探讨四个阶段情感强度变化以及意象选择如何体现这种变化,使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从“小小的邮票”到“浅浅的海峡”意象的空间范围逐渐扩大,情感浓度也随之加深。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补充诗人余光中生平背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情感与时代的关联。对拓展层学生,教师则鼓励用现代物品替换传统意象进行创意表达,比如学生提出“手机屏幕”替代邮票、“高铁票”替换船票,教师则组织讨论这些新意象的合理性,这样既能够巩固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组织多样实践活动,深化知识理解感悟
“双减”政策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所以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开展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制作笔记等多元化实践活动拓展教学空间,还能够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指导制作笔记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并加深记忆,这些实践活动既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知识理解、培养实践与团队合作能力,又能为其未来学习生活积累经验,最终实现语文素养在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中稳步提升 [2]。例如在《敬业与乐业》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职业体验分享会”实践活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自主选择一种职业进行简单体验,可以是帮父母做一天工作,如店员、厨师或观察记录职业者工作细节。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职业辛苦与乐趣”分享体验,比如有的学生分享当店员时,从早到晚整理货架、接待顾客,虽疲惫但看到顾客满意离开很有成就感;有的讲述观察环卫工人清晨清扫街道,在寒冷中坚持,却让城市变得整洁,感受到他们工作的价值。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等语句讨论职业体验中的“敬业”(认真对待工作)与“乐业”(发现工作乐趣),并通过制作“职业感悟卡”记录对职业的新认识以及对待学习、未来职业的态度,以此深化课文主题理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通过打破传统教学局限为语文课堂注入新活力,其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推动其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所以教师需在日常教学中持续深化多元化实践,并通过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其优势,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并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严瑛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 [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4(34):35-37.
[2] 王海霞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实践探索 [J]. 试题与研究 , 2023(2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