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旧物改造融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路径
励烨
余姚市姚江中学 浙江省 宁波市 315400
引言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愈发重要。社区旧物改造作为具有教育与环保意义的项目,融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体验与成长契机。探讨其实施路径,对丰富实践活动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
1. 活动前期准备
1.1 明确活动目标与内容
社区旧物改造融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需先确立清晰的目标与内容框架。活动目标应兼顾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既要让学生掌握旧物改造的基本技能,理解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意义,也要提升动手实践、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内容设计上,结合初中生认知特点,选择社区中常见的旧物类型,如废弃纸箱、塑料瓶、旧衣物、破损家具等,规划从旧物分类、设计改造方案到成品制作的完整流程。
1.2 整合社区与学校资源
成功开展活动需充分整合社区与学校的资源优势。学校层面,协调实验室、美术教室等场地作为活动空间,配备基础工具如剪刀、胶水、针线、涂料等,并邀请美术教师、科学教师组成指导团队,提供专业技能支持。社区层面,与居委会或物业公司合作,收集适合改造的旧物并集中存放,同时邀请社区内有手工制作、家居改造经验的居民担任志愿辅导员,分享实践经验。通过资源整合,既解决了活动材料与场地问题,也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社区场景,增强活动的实践性与生活化。
2. 活动开展方式
2.1 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
活动采用“引导 + 探究”的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单向讲授。指导教师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旧物的潜在价值,如“一个破损的塑料桶能变成什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多种改造设想。随后,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让小组自主确定改造主题与成品用途,例如为社区图书馆制作书架、为班级制作装饰品等,围绕目标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包括材料选择、制作步骤、工具使用等。教师在过程中扮演支持者角色,当学生遇到技术难题时提供提示,如讲解如何让纸箱结构更稳固,而非直接给出解决方案。
2.2 加强家校社三方协作
构建家校社三方协作机制,让活动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与社区。学校定期组织“开放日”,邀请家长参观学生的改造作品,了解活动进展;布置“家庭任务”,让学生与家长共同改造家中旧物,如一起将旧报纸制作成手工艺品,增强亲子互动的同时传播环保理念。社区方面,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旧物改造成果展”,将优秀作品捐赠给社区养老服务站或儿童活动中心,如用旧木料制作的小凳子、旧布料缝制的靠垫等,让学生感受成果的社会价值。此外,社区志愿者定期到校开展 workshops,教授编织、木工等传统手艺,丰富学生的改造技能。通过三方协作,形成教育合力,让旧物改造的环保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2.3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践
活动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让他们成为实践的主导者。在旧物选择阶段,允许学生根据兴趣从社区收集的旧物中自主挑选材料,而非由教师指定;设计方案时,不设固定模板,鼓励学生结合生活需求发挥创意,例如有的小组将旧轮胎改造成秋千,有的将玻璃瓶改造成台灯,体现个性化思考。动手实践中,倡导“大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如学生发现旧物拼接不牢固时,自主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尝试使用热熔胶、钉子等不同固定方式。活动后期,组织“创意分享会”,让各小组展示成品的设计思路、制作过程与改进细节,分享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学生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更培养了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活动后续评估
3.1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采用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评估活动效果,避免单一的成果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过程性指标与成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关注学生在小组中的参与度、协作表现、问题解决能力,如是否积极提出创意、是否主动帮助组员解决技术难题等,由教师与组长共同评分;成果性指标则从创意性、实用性、环保性三个维度评估作品,如改造后的旧物是否具备新功能、是否减少了资源浪费等,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社区居民评价综合判定。此外,加入“反思评价”,让学生撰写活动日志,记录从旧物改造中获得的感悟,如对环保的新认识、团队合作的体会等,促进自我总结与成长。多元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全面发展。
3.2 总结经验与改进问题
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分析学生日志、评价数据与教师反馈,提炼活动中的成功做法,如家校协作中的“家庭任务”有效提升了参与度,可作为固定环节保留;项目式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进一步优化方案设计指导方法。同时,梳理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小组因工具使用不熟练导致进度滞后,可在后续活动中增加工具使用培训;个别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需改进动员方式,采用更贴近学生兴趣的案例引导。将经验与改进措施整理成活动手册,为后续开展提供参考,形成“实践 - 总结 - 优化”的良性循环。
3.3 拓展活动成果与影响
通过多种方式拓展活动成果,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力。将优秀改造作品拍照制作成电子相册,发布在学校官网与社区公众号,配上学生的设计理念,传播旧物改造的创意与环保意义;选取典型案例编写成校本教材,融入初中综合实践课程,让更多学生受益。联合社区开展“旧物改造挑战赛”,吸引周边学校参与,形成区域性的环保实践活动;与当地环保部门合作,将活动模式推广到社区教育中,培训社区志愿者开展类似项目。此外,鼓励学生将活动中的环保理念转化为日常行动,如践行垃圾分类、减少物品浪费等,让活动成果从作品延伸到行为习惯的改变,真正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效果。
结束语
社区旧物改造融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次富有意义的教育尝试。通过合理的实施路径,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与技能。未来,应持续优化路径,深化活动内涵,使社区旧物改造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更好结合,为学生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1] 周萍 . 指向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式教学实践——以《多彩的职业》为例 [J]. 新校园 ,2025,(07):66-68.
[2] 陈远刚 . 面向农村社区的旧物回收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D]. 青岛大学 ,2023.
[3] 杨铮. 旧物改造艺术社区立体教材的开发探索[J]. 美与时代( 城市版 ),2020,(1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