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
郭晓敏
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金山幼儿园 463200
一、价值阐释
(一)幼儿园主导职能与课程整合价值
金山幼儿园在家校社协同结构中承担统筹者与引领者角色,园本课程经由学段目标拆分、领域要素重组、活动路径细化完成结构升级,种植、烘焙、手工修缮等生产及服务主题被纳入一日活动轮值表,教研团队在连续观察与动态评估中及时调整任务梯度,使幼儿在高关联度活动序列内积累操作经验与情感体验。课程整合消解了传统园本劳动活动碎片化、工具化倾向,将劳与玩、学与做、智与德进行深度嫁接,形成螺旋递进的学习曲线,并以大单元项目方式支撑幼儿多维探究。
(二)家庭生活情境中的劳育渗透价值
家庭身处幼儿生活主场,其日常性、亲密性、情感性特点使劳动教育呈现润物细无声效应。金山幼儿园通过“成长合伙人”平台推送任务单、操作指南与观察记录表,家长依据幼儿兴趣与能力在厨房整理、阳台绿植养护、宠物日常照料等情境中实施针对性指导。移动端同步展示幼儿劳动表现与自我评价结果,教师、家长、儿童以图文、音频方式构建对话链路,推动家长认知与策略自觉升级,并促使家庭生活空间成为劳动教育目标外延与习惯固化场。
(三)社区资源联动与社会化经验价值
金山小区对外开放的共享农园、图书驿站、便民市集与养老食堂为幼儿提供了面向真实社会的劳动场景。幼儿园与社区委员会签订合作协议,按照节令与社区活动节奏设计“微岗位”体验计划:幼儿在农园完成播种、除草、采摘环节后,将蔬果送至养老食堂,由厨房志愿者引导其参与清洗、分拣、简单烹饪,再到市集摊位进行义卖或分享,此番链式体验使幼儿洞见劳动成果流转路径与社会功能,从情感与认知双重维度体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命题,亦在反哺社区公共服务中强化责任意识。
二、现实症结透视
(一)协同运行边界模糊与角色错位
家校社三元结构在宏观层面获得高度肯定,却在微观实践中频现角色边界模糊、权责划分不清等现象,幼儿园期待家长深度介入却缺乏操作指引,家长热衷记录却未必真正理解教育目标,社区怀揣服务热情却苦于缺少系统框架致使多方力量常以临时性、碎片化方式投入,合作层级与节奏始终难以对齐,结果造成部分活动名义上“三位一体”,实则仍由幼儿园单向输出而缺乏真正的协同策划与共同决策。
(二)课程内容碎片化与评价失焦
部分教师在劳动教育设计时倾向于把劳动任务视作与主题活动并列的附加板块,缺少纵向连贯与横向整合,活动往往以节日、周末或短期项目闪现式展开,幼儿虽体验多样但难以形成深度知识图式;在评价环节,家校社三方各行其是,园端关注技能掌握,家长关注礼仪习惯,社区关注公益成效,评价要素凌乱且缺少统一维度,幼儿对“劳动价值”这一抽象概念的认知难以通过系统反馈得到内化。
(三)社区资源深度融入受限
金山小区内的共享农园、便民市集、图书驿站等场域虽已对幼儿园开放,受限于安全条例、场地预约、管理人员排班等客观条件,幼儿进入真实劳动空间常需反复协调,活动频次与连贯性受到制约;与此同时,高龄志愿者、社区社工团队对于学前儿童心理与发展规律的了解有限,任务设计过难或过易的情况并存,弱化了劳动体验的真实挑战与成就感。
三、实践路径设计
(一)以“项目化主题 + 情境任务”重构课程骨架
金山幼儿园围绕“种一粒种子”“建一座小屋”“服务一群邻里”三个年度纵贯主题,引导教师将生活、生产、服务三个维度的劳动内容嵌入项目化学习链条,在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等自然节令中编排种植任务,在废旧木材再造、简易工具修缮中嵌入建构任务,在养老食堂陪伴、便民市集义卖中融入服务任务;每个任务由“情境触发—问题探究—方案实施—成果分享—反思提升”五环驱动,幼儿在持续性、递进式项目中循序掌握知识技能又逐步形成价值判断。
(二)以“家校社信息平台”织密交互网络
幼儿园依托社区智慧治理系统拓展“成长合伙人·云端客厅”模块,教师、家长、社工、志愿团体在同一端口完成活动预约、材料征集、成果上传、反馈推送,实现时序清晰的协同推进;平台为家长提供可视化任务指南与难度分级建议,后台算法根据幼儿既往操作表现推送匹配度较高的家庭任务清单,家长在家务实践过程中上传过程影像,教师可实时标注观察点并与社区指导员共享,以同步调整线下支持策略。
(三)以“共生式专业发展”提升师资水平
幼儿园、社区学院与区域师范院校成立“金山劳育共同体”,周三下午定期开放研训工作坊,教师与社工共同围绕真实劳动场景进行课例磨课、风险评估、资源衔接研讨,院校专家现场提供儿童发展视角与课程整合策略建议;通过混编导师团,社区志愿者掌握儿童沟通技巧,教师掌握生产性、服务性劳动安全规范,两类主体互补长短,形成跨界共生成长机制。
(四)以“生成性评价矩阵”驱动持续改进
评价体系由“过程表现记录册”“劳动主题故事档案”“社区反馈星图”三种载体构成:过程记录册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填写,聚焦操作步骤、情感体验与问题解决方案;故事档案采用口述纪录 + 影像拼贴方式,幼儿讲述劳动故事,教师协助整理为成长册;社区星图则由社区导师根据幼儿现场表现打分并附评语,三维数据实时回流平台,系统根据综合指数生成“成长雷达”,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幼儿在技能、态度、价值三方面发展轨迹,教师据此迭代活动设计,家长依此优化家庭任务,社区借此更新资源配置,形成动态闭环。
四、结论
金山幼儿园以社区内生场域为依托,以家校社三方力量为支撑,通过课程重构、信息联动、专业共育与评价革新等系列举措,使劳动教育从单点活动升格为贯穿年度、联结生活、链接社会的连续性成长体验,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感知劳动创造价值、体验劳动促进成长、理解劳动服务社会的深层意蕴。
参考文献
[1] 吴胜太 , 郭小华 . 幼儿园生活区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以林芝市第三幼儿园为例 [J]. 西藏教育 ,2025,(03):40-42.
[2] 张荣堃.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种植活动为例[J].好家长 ,2025,(3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