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图像识别赋能城市排水系统智能化监测研究

作者

孙茂洽 陈贺 王宏丹 徐志豪 李佳聪

辽宁大学 110036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极端降雨频发叠加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不透水面积从1985 年的 9.88×104km2 增长至 2020 年的 26.13×104km2 ,“热岛”“雨岛”效应显著,内涝灾害频发。内涝不仅造成交通瘫痪、财产损失,还威胁居民生命安全,如部分城市暴雨曾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亿元。

传统排水监测手段存在明显局限:依赖人工巡检与单点传感器,数据采集滞后,难以及时捕捉积水水位骤变;设备维护复杂且成本高,大规模长期应用负担重;监测精度不足,无法精准量化积水深度,预警时效性差。在此背景下,构建智能化排水监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在技术层面突破传统监测瓶颈,实现“静态标尺 + 智能算法”创新融合;应用层面为市政部门提供内涝预警与排水调度依据,推动防洪减灾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行业层面契合“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国家战略,助力城市排水管理数字化转型,为同类项目提供技术与运营参考。

二、项目技术方案

2.1 核心技术架构

“路畅水安”以“算法 + 硬件 + 模型”为核心,保障系统高性能运行:

算法层:融合深度学习与椭圆检测技术。深度学习挖掘图像隐含特征,提升夜间低光照、雨天水波纹等复杂环境下的识别能力;椭圆检测精准勾勒积水边界,规避人体、汽车轮胎等参照物形变导致的误差。引入注意力机制优化YOLOv7 算法,使积水深度识别精度超 92% 。

硬件层:基于OpenMV H7 平台开发定制设备,具备低功耗、高算力特性,支持实时图像采集与本地数据处理,响应时间不足1 秒;设备采用IP68 防水防尘设计,配备 850nm 红外补光模块,可在 -40C~80C 极端环境运行,适配道路、排水口、低洼路段等多场景。

模型层: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积水深度计算模型,以静态标尺为基准(识别误差 ≤±2mm )量化积水深度;集成液位传感器、流速仪,搭建排水系统动态数据库,为分析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2.2 关键技术指标

经多轮测试优化,项目核心指标远超传统手段:积水深度精确率超 92% ,静态标尺识别误差 ≤±2mm ,整体监测准确率高于 99.5% ,系统响应时间不足 1 秒,设备暴雨工况下续航达 8 小时,满足实时、稳定监测需求。

三、市场分析与定位

3.1 行业现状与趋势

城市排水监测行业受政策驱动显著,“海绵城市”等战略提供扶持;技术上,图像识别、物联网推动系统向“智能化、多参数一体化”升级;2024 年行业规模大幅扩张,道路积水监测占比超 40% ,预计 2024-2029 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 18% ,智能监测系统增速领先行业平均水平。

3.2 目标市场与竞品优势

项目聚焦“城市道路积水监测”,核心客户为市政、交通管理部门及大型商业综合体。相比竞品,项目优势突出:Meng 团队以人体为标识,受姿态、遮挡影响精度低;Chaudhary 团队仅能划分积水等级,无精确数值;Huang 团队依赖汽车轮胎,受视角、形变影响普适性差。而本项目以静态标尺为基准,精度高、适配性强,成本较传统方法降低30% ,契合客户“降本增效”需求。

四、运营模式与风险应对

4.1 运营与商业模式

运营计划:采用“订单驱动 + 全周期服务”模式。生产环节实行柔性生产,静态标尺生产周期 3-5 天,摄像机组装周期 7-10 天,引入JIT 库存管理减少仓储压力;服务环节提供“测量- 设计 - 安装 - 维护”全链条服务,售前出具数字化诊断报告,售中“一城一策”部署,售后 7×24 小时技术支持,48 小时内故障响应。

商业模式:通过设备销售(标准版单价 1000-2000 元)获取一次性收益;按年收取运维与算法升级服务费(500-1000 元 / 台 / 年),为交通、保险行业定制内涝数据报告;与导航平台、科研机构合作,拓展收入来源。

4.2 风险应对

技术风险:传感器易堵塞、设备易老化,通过优化传感器防堵抗干扰设计、建立远程运维系统(每周校准、每月复核)应对;

市场风险:市政依赖传统手段、竞争加剧,提供半年免费试用,用数据证明精度优势,设计特色监测点;

政策风险:防汛政策革新快,安排专人跟踪政策动态,提前半年调整产品与算法,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五、结论

“路畅水安”项目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与排水监测深度融合,构建“精准监测 - 智能预警 - 科学调度”方案,在技术、市场、社会层面均具价值。未来需持续优化技术、拓展应用场景,降低成本,推动“科技赋能城市排水安全”,为全球内涝治理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