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探索与实践
王旭
安徽蚌埠技师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一、“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探索与实践背景
作为发展中的硅基新材料之都,已进入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高质量职业教育、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有着强烈的渴求,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正面临巨大挑战,引入完善的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校企共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势在必行。
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探索与实践的主要做法
1、建立政府支持、学校为主,校企双中心的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成立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项目建设规划,加强建设过程监督管理,全面掌握建设进度,严把质量关,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其次牵头相关企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发展规划。最后与安克礼德中双元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共组教学团队,共享教学资源,共同开发适合本土教学的校本教材。
2、建设德国双元制学习型工厂
1)实训室升级改造及新建
① 对金工实训车间一楼配套的 4 间理论教室两两打通并安装玻璃门,根据现场实际设备需求布置强弱电,重新粉刷墙体并更换灯具以提高室内照明效果,根据设备尺寸定制大门方便设备出入及维护,为保证设备安全对实训室窗户加装防盗护栏;改造后的实训室既满足小班教学,又可实现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打破集中理论教学、集中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边学边练,真正做到“学中练、练中学”。
② 以双元制教学为目的在数控实训车间新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放置新采购智能制造设备并设置教学区、物料区、工具区、展示区等,集理实一体课教学、作品展示、参观学习于一体,强化双元制教学,为专业建设提供模板及参考标准;
2)实训室标准化及文化建设① 实训室标准化设计
对改造升级的机械基础实训室、机械制造实训室、智能制造实训中心三个实训室设备摆放进行重新布局并定位,对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增加设备安全操作手册、运行状态显示、宣传标语等,使实训室方便教学、方便使用,达到企业6S 标准,切实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和要求,使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并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在实训室外走廊设置双元制教育及学院双元制教育历程,让学生了解双元制教育并认同双元制教育模式,为学校双元制教育提供展示平台。
② 文化长廊建设
文化长廊以 700*1000mm 大小展板为框架,用 23 块展板在整个文化长廊一字排开,生动形象的展示双元制教育的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标准及双元制在院校的落地发展情况,并提供参观学习线路图及讲解稿,对双元制宣传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可讲、人人熟悉”;
三、本土化探索与实践的主要成果
1. 政策体系与制度保障逐步完善
学校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拨付专项资金,形成完善的保障制度。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向,推动双元制本土化。
2. 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引入了德国“工业机械师”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发本土化三年制、五年制“双元制”课程体系并应用于实践教学,同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开发模块化、项目化校本教材5 本,正式出版1 本。
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先后邀请3 名德国专家为本校40 位教师开展了5 次共计 175 学时的双元制师资培训。聘请 4 名企业培训师开展了 360 学时的驻场教学,
同时安排 4 位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弥补理论与实践的断层,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四、推广中发现的问题
1. 生源不同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价值取向。学生和家长普遍将职业教育视为考不上普通高中的“次优选择”,而非一条成功的职业路径。这与德国社会对技术工人高度尊重、将技能视为“立身之本”的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观念上的不同导致我国职业学院以及技师学院在生源质量上面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学生整体学习能力有待提升,影响了双元制的运用效果。
2. 本地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本地企业是助力德国双元制在技师院校推广并应用的重要因素,“学校热,企业冷” 是本土化中最核心的瓶颈。德国企业视参与双元制为投资未来、储备人才的战略行为,且有行业协会的强力约束。反观国内,企业担心投入大量的设备、场地、师资和学徒津贴后,待学徒培养成熟后可能跳槽,投资回报不确定,风险高。企业参与更多依靠社会责任感和短期需求,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3. 标准与体系尚未贯通
德国双元制建立在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和框架教学计划之上,确保了培养质量的一致性和证书的权威性。中国则面临标准缺失: 缺乏被行业、企业、学校广泛认可的全国性职业技能教学与认证标准。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践培训内容脱节,未能有效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五、本土化困境的应对建议
1. 国家层面正积极推出相关政策,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技能大赛、优秀工匠评选、提高技术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式,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同时提出打通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建立完善的“中职 - 高职 - 应用型本科 - 专业硕士”的纵向贯通体系,让学生看到清晰的职业发展前景,而不仅仅是“终点教育”。比如为提升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上海市人社局会同市教委根据国家和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将在“十四五”期间,坚持产业导向,紧贴市场需求,逐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在全市职业学校范围内培育发展一批运作规范、成效显著的职业技能评价机构,打造一批富有产业特色、上海特点的职业技能评价品牌,职业学校毕业学年学生可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专业覆盖率达 80% ,为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提供有力支撑。
2. 国家层面正通过经济杠杆、制度约束、搭建平台等手段,激发企业深度参与的内生动力。比如,国家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设立奖学金,提供实习等,这些措施将大大增强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收获。
3.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与体系。标准开发: 由政府主导,行业龙头、领先企业和教育专家共同参与,开发基于真实工作岗位能力的国家职业能力标准 和配套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课程融合: 推动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编写教材、设计项目,将企业的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课岗融通”。证书权威: 大力推进 “1+X”证书制度,并严格证书的考核与发放,确保证书能真实反映技能水平,获得行业企业的普遍认可,成为就业市场的“硬通货”。
中德双元制的引入及成功,是学校创新教学的新尝试,学校也就此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双元制教学,将双元制教学真正作为我院的创新专业和模式进行固化推广,为当地培养更多高标准、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