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人生意识” 的初步培养
李伯灵
清远市佛冈县迳头镇中心小学
一、童年之笔,勾勒人生之光
近年来,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美术作为一门以视觉语言为载体、以创作体验为核心的课程,其课堂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绘画等单一的技能训练,更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美育重任。童年,是人生旅程的起点,是个体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和品德素养,以及个人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学龄期,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是非判断有待完善。因此,在美术课堂中引导儿童探索“人生”主题,一方面,他们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未经雕琢的真诚情感和强烈的表达欲,这些都是艺术创作最宝贵的源泉。他们渴望认识自己,描绘心中所想,勾勒未来轮廓。另一方面,其认知发展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抽象概念(如“人生”、“未来”、“价值”)的理解较为模糊和感性;他们的情感表达直接而强烈,但可能缺乏梳理和内化的深度;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自我认知也处于探索阶段。
二、从图像表达走向人生思考
《我们的现在和将来》是人美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节课,该节课的核心是引导学生们思考“我是谁”、“我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和“我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核心,通过让学生们在一幅画上绘制不同时期的自己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未来人生的期盼与展望。
本课程还体现出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风向变化——从单一的“美术技能教学”转向“情感与生命的引导”的美育教学。学校是实施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美术课中实施人生价值观教育,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有一定影响 [1]。《我们的现在和将来》表面上是一场图像创作课,但它是根植于“自我认知”和“未来想象”的教育内核之上的,在强调核心素养提高的课程改革要求下,该课程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的美术课范畴,兼具艺术审美、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人生规划等多元功能。
三、以艺术为桥,唤醒人生意识
“人生”这一命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宏大,大部分人的阅历和思考能力还不足以对此构建系统化的认知。而美术创作是一个开放且自由度很高的方式,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表达内心世界的平台,让他们把心里对于“我是谁”,“我要成为怎么样的人”这一类人生问题的思考具象化地表达在画纸上,从而为人生意识的初步形成打下基础。
(一)自我认知的图像建构:我是谁?
在《我们的现在和将来》这节课中,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兴趣、生活环境、日常活动等等,从“现在”的自己出发,在画上展现自己的生活场景,反映出他们对自我生活的观察和认同。更重要的是,在这幅自我图像的建构过程中,儿童开始初步理解“我”在生活中的定位和身份,通过创作,他们更加明白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家庭成员、其他人的朋友等等这些角色的具体意义和身份象征。他们创作出来的图像使得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促使他们对“自我”概念产生更明确的认知。
在课上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成长环境的孩子们对自我的认识迥异,他们的性格大相径庭,所创作的图画也各有特色。的孩子以家庭为中心,画出温馨的家居场景;有的孩子更注重个人兴趣,着重表现自己的特长如画画、踢球、下棋等。这些创作表明,小学生在图像表达中,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价值判断和人生兴趣萌芽,其背后正是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未来构想的梦想投射: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今时代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学生极易收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而德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和底色,应该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论,为美育提供道德标准的引导,确保美育沿着正确的育人路径前进 [2]。心理研究表明,8 到 10 岁的孩子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开始萌发,并通过角色想象来构建自己对于“长大成人”的理解。在这个环节里,笔者观察到班上的孩子们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的构想里常常出现的有科学家、老师、警察、医生、飞行员等等,这种构想是孩子们对于外界世界的模仿以及对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的认可,是一种内在驱动的理想投射。这类职业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为人民服务,也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很好地渗透到该年龄段的德育教育中,使孩子们对不同职业有了初步的价值观。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面对未来的小学美术教育,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重视美术课堂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主动将德育、美育与生命教育有机融合,设计更具启发性的教学内容,提供更具成长力的表达空间。让每一位孩子在色彩中思考自我,在图像中描绘人生,在创作中启航未来。唯有教师群体引导学生在“画”中看见自己,理解成长,描绘梦想,才能真正实现“以梦为画,以画启人生”的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 吴俊持 . 人生价值观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及途径分析 [J].艺术评鉴 ,2024,(06):123-128.
[2] 刘雪 . 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美育协同育人:现状研判及实践路径 [J]. 大 众 文 艺 ,2024,(23):138-140.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24.2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