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思华
珲春市第三中学校 133300
在现阶段,初中生对语文的兴趣并不浓,尤其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新生,由于刚换一个新的学习环境,还没有将自己从小学生的身份转变到一名中学生,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小学与初中学习与生活的区别,以致大多数学生不适应初中的语文学习方法。
七年级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萌芽阶段,他们不知道如何学习中学语文,无法尽快形成中学语文学习的范式,这就造成了教师教学上的瓶颈,使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遇到重重困难。那么就需要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入手。
一、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如何教学是关系到学生学习与接受的重要环节。七年级语文教师不光要重视自身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因材施教”的本领,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策略。
(一)对待语文功底较强的学生,适当的提一些有难度的思考题。例如在学《散步》这篇课文时,可以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怎样理解‘整个世界’?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这两个问题,这句话是作者莫怀戚创作《散步》的点睛之笔,虽然寥寥几个字,但意味深远,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点难理解,但把这句话理解透彻后,学生会感受到另一番天地,“整个世界”即浓浓的亲情构成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爱,对亲情的珍视,因此答案不难概括,也能侧面激发学生品味亲情,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对待语文功底较弱的学生,需要从基础来培养。例如在学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观沧海》时,对于学困生可以从朗读方面进行加强,读的时候需要读出气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读此句时需读出昂扬奋发的情感,将诗人的博大胸襟、宏伟的政治抱负以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都表达出来。当然朗读只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学习古诗词重点还是要熟读成诵。
二、七年级语文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七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还不浓。在学习
论语 > 十二章》的时候,讲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便展开这句话的主要思想,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知之”“好之”“乐之”,从而强调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只有将学习兴趣提升上来,才有助于学习效果的增强。
(二)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精、学透的,尤其是七年级学生对中学语文学习模式还不了解,仅凭自己口才好,却不肯努力学习语文,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因此,《论语》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再让学生翻译出它的本意的同时,我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谈谈有何心得体会,让学生真正参透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将《论语》中的语录真真切切运用到生活中,当成做人、做事的指向标,“学以致用”,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
三、对策研究
针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我从以下两方面提出了对策:
(一)热爱语文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1. 教师可以在每堂课尽量形成一个能吸引学生的“思维活跃点”。
学习《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我用一个小游戏进行导入,游戏是这样的:每个组选出一名学生,共六名同学,分为两队,每队有一个同学能睁眼睛,然后分别蒙住前面同学的眼睛,在他手心写字,再依次写给前面的同学,最后最前面的同学把感觉到的字写黑板上。这个游戏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虽然答案都写错了,但让参与游戏的同学进行总结时,他们能说出“眼睛被遮住时感觉一片黑暗,心里有些恐慌,做什么都很困难”,这样就导出了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的重要性,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总结引出文章的主人公海伦·凯勒,一堂课学生都是精神饱满。
2. 可以适当的把课堂交给学生。
新课改中强调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一次语文培训中,专家说到他曾经教学的时候就是他一直讲、学生听,课堂互动少,还总觉得课上讲的不够多。后来这位专家又举了个例子“有一名学生一直生病,快期末考试的时候来上学了,没想到他语文成绩竟然名列前茅”。其实学生考得好坏并不仅仅在于老师讲课讲得是否面面具备,语文源于生活,也是一种对生活之美的理解,这种能力需要长期积累,如果每节课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主来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关键
1. 单元导语是重要环节。
每篇课文如何安排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单元备课就需要从单元导语入手,单元导语潜藏着语文能力体系,它引导着单元备课方向,暗示着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单元导语的人文导向,来摸索教材的人文指向。
2. 群文阅读给课程建设添“书香”。
学会阅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未在基础教育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未来的竞争力将大受考验。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多篇文章阅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更重要要的是可以锻炼学生快速阅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的能力。因此,群文阅读策略值得借鉴。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份责任重大的事业,教师是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更是教育活动的创造者,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