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标导艺,素养筑基

作者

周炜婷

寿宁县东区小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艺术教育的全过程。小学美术教育不仅需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更应注重学生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创新实践等综合素养的培育。通过系统的美术教学,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美、理解美、表达美,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与积极的价值取向,同时在创作实践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强化识读,培养图像感知力

图像识读能力是美术核心素养的基础,直接影响学生对视觉信息的接收与解析水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有意识引导学生从色彩、线条、构图等多维度分析艺术作品,通过对比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增强其视觉敏感度和辨识能力。

以《天然的纹理》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展示多种具有鲜明天然纹理的实物和图片,如树叶、树皮、岩石等,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这些纹理的特点,如线条的粗细、色彩的深浅以及整体的构图布局。这样的观察活动能够初步锻炼学生的视觉敏感度。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纹理之间的异同,如树叶纹理的细腻与岩石纹理的粗犷,从而培养他们的视觉辨识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天然纹理的独特美感。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教师设计了创作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天然纹理,尝试用画笔或颜料将其再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仔细分析纹理的每一个细节,思考如何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其特点,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绘画技能,还能够深化对图像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图像感知力与解读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美术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艺术学习和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

二、躬行实践,夯实美术技能

美术技能是艺术表现的基础,也是学生表现创意、传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通过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美术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步示范、小组合作等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指导和练习机会。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磨炼技艺,提升美术创作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染色游戏》课程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中汲取色彩灵感,通过分步演示染色技巧,帮助学生理解色彩搭配与介质控制的基本方法。学生在自由创作环节中,可个体或合作完成一件染色作品。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其工艺技能,更培养了其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反复尝试中体会到创作的乐趣与挑战。

三、审美引领,塑造独立判断力

审美判断力是美术核心素养的核心。教师应通过对经典与当代艺术作品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艺术流派、风格及其文化背景,鼓励他们表达个人见解,逐步建立自身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

在《山河新貌》教学中,教师选取传统山水画与现代摄影等不同形式的代表作,引导学生先思考“何为美”及“美的标准”,激发审美思考。随后讲解作品的艺术流派、风格背景,并指导学生从色彩、构图与情感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山水画侧重意境与笔墨情感,摄影突出光影与瞬间捕捉。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通过小组与全班讨论提升其审美判断与表达能力。此外,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之美,并用画笔或相机进行记录,进一步深化审美体验与文化理解,逐步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审美标准。

四、激励创新,培育探索精神

创新是美术教育的灵魂。教师应营造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和新技术表达自我。通过设置开放性主题、引入数字艺术等跨媒介创作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彩墨脸谱》课例中,学生在了解传统脸谱文化的基础上,可自由选择表现主题与工艺形式,甚至融合现代元素进行再创作。教师提供彩墨、数字绘画等多元媒介支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这一过程不仅强化其艺术表达能力,更重点培育了创新思维和勇于尝试的心理品质。

总结而言,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多维度、持续性的教育工程,需通过图像识读、实践操作、审美判断与创新探索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推动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成长。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整合资源、创新课程形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宜发展的艺术教育环境,为其未来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柯欣, 王刚. 浅谈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J]. 少儿美术,2023(10):33-34.

[2] 陈菲菲 . 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J]. 2024(23):97-99.

[3] 林彩球. 基于新课标美术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课堂的新探讨[J].2024.

[4] 许冰清 .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J].2024(6):695-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