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加强能力作风建设,在学干结合中练就过硬本领

作者

李宗际

陕西秦德半导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7

摘要:能力作风建设是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抓手。本文围绕“学干结合”的核心路径,探讨如何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深度融合,培养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文章从学干结合的理论支撑、实践路径、制度保障三方面展开论述,强调作风建设需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构建长效培养机制,为干部队伍能力提升提供现实参考。

关键词:能力作风建设;学干结合;实践能力

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治理环境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部分干部存在“本领恐慌”与“作风虚浮”的双重困境:有的理论知识丰富却脱离实际,有的埋头苦干但缺乏科学方法。这种学用脱节、知行不一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工作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强调能力与作风的协同提升。在此背景下,“学干结合”成为破解难题的重要路径。本文立足基层工作实际,探讨如何通过学干互促机制,锻造干部过硬本领,推动能力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一、学干结合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

学干结合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看,学习是通过系统掌握政策理论和专业知识,形成规律性认知的过程,而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真理性、推动现实改造的基础环节。二者的深度融合既规避了“纸上谈兵”的空洞化倾向,使理论学习始终指向现实问题的解决方向,又突破了“经验主义”的思维局限,确保实践经验通过理论提炼升华为可复用的科学方法。对于干部而言,学干结合具体表现为三重维度的统一:其一,“以学促干”强调通过学习明确政策方向、优化决策逻辑,将知识转化为推动工作的科学工具;其二,“以干践学”注重在基层治理、矛盾调处等具体实践中验证理论假设、总结成败规律,构建“实践—反思—改进”的动态提升闭环;其三,“知行合一”要求将前两个维度的成果凝聚为服务群众的能力,通过解决民生痛点、破解发展难题的实际行动,推动干部作风从“被动执行指令”向“主动担当作为”的实质性转变,最终实现能力提升与作风优化的协同共进。

二、学干结合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构建“需求导向”学习体系的核心实践

构建“需求导向”的学习体系,关键在于破除传统“大水漫灌”式培训的粗放模式,转向以问题解决和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精准化培养路径。这一体系要求紧密结合干部岗位职责的实际需求,聚焦其履职过程中的能力短板与工作痛点,通过“靶向学习”实现学用无缝衔接。例如,针对基层干部普遍面临的政策执行落地难等现实挑战,可针对性开设“矛盾调解情景模拟”等实务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帮助干部快速掌握化解纠纷、动员群众的具体方法;同时,围绕党建任务,组织跨部门“党建引领研讨班”,搭建党校专家、支部书记与纪检干部三方平台,通过支部标准化案例剖析、形式主义整改经验共享等议题,推动党建业务融合;同步开展“机关—社区”结对共建,针对服务低效、文山会海等问题,制定《作风整改路方案》,形成“党性共抓、顽疾共治、成果共享”机制。这种以需求定内容、以实效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既能精准补足干部能力弱项,又能激发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的行动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良性循环。

(二)搭建“一线练兵”实践平台的系统路径

搭建“一线练兵”实践平台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战场选马、实战砺剑”的淬炼机制,推动干部在矛盾集中、任务艰巨的复杂环境中经风雨、壮筋骨。这一平台以三项具体路径为支撑:其一,实施基层蹲点调研制度,要求干部下沉机关党建示范点等一线单位,深度参与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党建与业务融合等核心工作。通过担任“党建指导员”,在规范组织生活流程、破解“理论学习形式化”“主题党日走过场”等作风问题时,既磨炼干部“从政治上看问题”的党性修养,又依托“红色网格”“党员联户”等机制,系统把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方法论。其二,组建项目攻坚专班,从各部门抽调业务骨干成立临时突击队,围绕重大基建、产业升级等重点工程,在破解资金筹措困局、突破技术瓶颈制约等硬仗中,培养干部跨部门资源整合、风险预判与应急处突的综合能力;其三,推行跨领域轮岗交流机制,有计划地安排干部在不同系统间流动任职,通过跳出“舒适区”的岗位切换,打破长期单一工作环境导致的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促使干部在多元场景中拓宽视野、积累复合型经验[1]。这三重路径共同构成“实践—认知—再实践”的能力锻造闭环,既避免“温室培养”的能力虚化,又通过“压力测试”倒逼干部从“会做题”向“善解题”转变,为作风建设注入实干基因。

(三)构建“学用转化”激励机制的核心策略

创新“学用转化”激励机制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考核中“学归学、干归干”的割裂状态,建立以实效为标尺的“学习成果—实践成效”双维度评价体系。这一机制通过两项关键举措实现闭环管理:其一,将干部在专题培训中形成的调研报告、改革建议等智力产出,直接纳入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例如在机关作风建设专题轮训班中,党员干部提交的“党员先锋岗服务规范标准化建设方案”“红色代办流程优化机制”等创新举措,组织专人评审并跟踪落地效果,将理论成果的转化率作为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2];其二,设立“实践创新奖”“改革攻坚先锋”等专项荣誉,对在改革创新、产业发展等领域成功推广“微创新”做法的个人或团队给予物质奖励与公开表彰。此举不仅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更倒逼干部在学习和实践中主动寻求“知识输入”与“问题输出”的对接点,形成“学习驱动实践创新、实践反哺理论深化”的良性互动,真正激活干部队伍“学以致用、用中提质”的内生动力。

三、作风建设“三位一体”制度体系的深化实践

强化作风建设需构建“监督—容错—培养”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一是在“党建引领效能提升”专项行动中,各级党组织构建“双线监督”体系:线上依托“党员先锋码”实时评价系统,将群众对干部作风的评分直通纪委监督平台,自动生成作风效能热力图;线下由党委组建联合督查组,通过“三查三看”(查服务流程看担当意识、查攻坚进度看实干精神、查群众反馈看宗旨观念),推动党员干部从“痕迹管理”转向领办重点民生项目。二是容错纠错体系,明确区分“为公探索”与“谋私违规”的界限,对变革调整引发的非主观失误予以免责,建立典型案例复盘机制,将教训转化为风险防控指南。在此基础上,长效培养机制依托“青蓝工程”导师制,由老干部在一线示范“倾听诉求—梳理焦点—利益平衡”三步法,在项目攻坚中传授“政策+市场+群众”资源整合术;同时构建数字化“成长档案”,全程记录干部在改革创新、信访维稳等任务中的群众满意度、矛盾化解率等指标,通过大数据生成“能力热力图”,推动干部选拔从“论资排辈”转向“以能定岗”。监督压实责任、容错释放活力、培养厚植根基的闭环管理,既杜绝“躺平式敷衍”,又避免“洗碗效应”,让干部在“敢干”中锤炼本领、“实干”中淬炼作风,为高质量发展锻造善作善成的攻坚铁军。

结束语

加强能力作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以学干结合为抓手,持续推动“学”的深化与“干”的升华。新时代干部既要成为政策理论的“明白人”,更要当好攻坚克难的“行动派”。通过构建学习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完善鼓励担当的制度环境,方能锻造出一支作风扎实、本领过硬的干部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诚,冯华,王小烨.以更优机制加强检察人才建设[J].人民检察, 2023(23):67-68.

[2]吴穹,何萍.大力加强国有企业党群人才队伍建设[J].上海企业, 2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