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演进与新时代创新实践研究
姜丽莉
沧州市人民医院 061000
摘要: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党建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本文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演进,分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实践,探讨其对中国共产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历史演进;新时代;创新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 建党初期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借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建党经验,确立了党的性质、纲领和组织原则。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 土地革命时期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不断探索党的建设问题。毛泽东提出了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的重要思想,强调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3.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毛泽东提出了 “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的目标,强调党的建设要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4.解放战争时期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毛泽东提出了 “两个务必” 的重要思想,即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党在全国胜利后经受住执政考验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 过渡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向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的转变。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毛泽东提出了要警惕帝国主义 “和平演变” 的战略,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反腐蚀斗争。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 拨乱反正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党的建设方面,强调要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
2. 改革开放时期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提出了 “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的目标,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3.世纪之交
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江泽民提出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4.新世纪新阶段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加强党的建设。胡锦涛提出了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的重要思想,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创新实践
(1)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 “总开关” 问题。
(3)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
(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5)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 “四风” 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6)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
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新时代创新实践的重大意义
(一)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实践,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和重点任务,为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它使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更加明确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实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新时代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它为世界各国政党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党建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为加强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我们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演进与新时代创新实践,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中国化分析[J].中国军转民,2023,(22):88-90.
[2]郭嘉豪.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探析[J].世纪桥,2023,(06):91-93.DOI:10.1665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