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文化元素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作者

李晓丹

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 230011

摘要:非遗文化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对中职艺术设计教学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聚焦非遗文化元素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新运用,分析其现状与问题,探索创新运用策略,旨在提升中职艺术设计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文化传承意识,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遗文化元素;中职艺术设计教学;创新运用

引言

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作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引入非遗文化元素,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为非遗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然而,目前非遗文化元素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存在不足。研究其创新运用策略,对提升教学效果、传承非遗文化意义重大。

一、非遗文化元素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价值

(一)丰富教学资源

非遗文化涵盖传统手工艺、民间美术、民俗文化等多个领域,包含大量独特的图案、色彩、造型等元素。如苗族刺绣中的精美图案、剪纸艺术中的独特造型,为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拓宽了学生的设计思路,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多样。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非遗文化元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在对其进行研究和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打破常规思维,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这种跨文化、跨时空的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增强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学习和运用非遗文化元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树立起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二、非遗文化元素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困境

(一)教学内容缺乏深度

在当前中职艺术设计教学里,涉及非遗文化元素时,教学内容往往只是浮于表面。教师多是简单介绍非遗文化元素的外在形式,却很少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例如,在讲解苗族银饰时,只是描述银饰造型精美、工艺复杂,却未提及苗族银饰承载着苗族的迁徙历史、宗教信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等深层次意义。学生由于对这些文化元素理解不够深入,在进行设计创作时,只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和拼凑,难以将非遗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与设计作品深度融合,导致作品缺乏文化底蕴和创新性,无法展现出非遗文化的真正价值。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主要依赖教师讲授,课堂上缺乏丰富的实践活动和互动环节。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以讲授传统编织技艺为例,教师仅通过口头讲解和简单的示范,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难以真正掌握编织技巧,更无法体会到编织过程中蕴含的非遗文化魅力。而且,由于缺少互动环节,学生的疑问和创意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和激发,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队伍在非遗文化教学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多数中职艺术设计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中,非遗文化相关内容较为匮乏,自身也缺乏相关的技能训练。这使得他们在教学中难以给予学生专业、深入的指导。比如在教授传统印染技艺时,教师由于对植物染料的特性、印染工艺流程以及其中的文化寓意了解有限,无法为学生解答复杂的技术问题,也难以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这种情况下,教师无法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学生对非遗文化元素的学习和应用只能浅尝辄止,极大地限制了非遗文化元素在教学中的深入推广和有效应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非遗文化元素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新运用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对非遗文化的深度研究,主动与各地非遗传承人建立紧密联系,通过实地走访、访谈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向学生展示非遗文化元素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深入剖析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寓意、悠久的历史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风情。

其次,整合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将非遗文化元素巧妙地与现代设计原则、审美观念相融合。鼓励学生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中的独特元素,如传统青花瓷图案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特点,运用现代简约风格的设计手法,将其应用于家居用品设计中。例如,把青花瓷的蓝白配色和传统花纹简化后,运用到现代简约风格的灯具、茶具设计上,既保留了传统文化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使作品兼具文化价值与时尚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

开展项目式教学法:精心设计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项目,如“设计具有非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项目。学生分组后,需要深入调研当地的非遗文化,了解其独特魅力和市场需求,从而确定设计方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了如何分工合作,还在不断尝试和创新中提升了创新能力,并且通过实际制作,切实提高了实践能力。

应用情境教学法:积极创设各种与非遗文化相关的教学情境,如模拟非遗传承工作室,按照真实的工作室环境进行布置,配备相应的工具和材料;举办非遗文化展览,展示各类非遗作品和制作过程。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们能够更真切地体验到传统技艺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非遗文化。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开展教师培训:学校制定系统的教师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教师参加非遗文化培训。邀请非遗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分享非遗文化的专业知识、传承技艺以及与教学融合的创新方法。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与非遗文化的田野调查和实践活动,深入非遗发源地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其次,引进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具有非遗文化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这些专业人才可以是非遗传承人、非遗研究学者等,他们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例如,聘请民间艺人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来校授课,向学生传授传统技艺,如木雕、竹编等。他们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能与现有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推动非遗文化元素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开展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在学校内建立完善的非遗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非遗工作室、传统工艺展示厅等。在非遗工作室中,配备齐全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工具和材料,如刺绣用的绣架、绣针、丝线,陶艺用的陶泥、拉坯机、烧制窑炉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操作环境。学生可以在这里学习传统刺绣、陶艺等技艺,在实践中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合作:主动与当地的非遗传承机构、博物馆、文化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实习实训。例如,安排学生到非遗传承机构参与非遗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触非遗文化项目,了解市场需求,拓宽视野,提高实践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元素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新运用,对提升教学质量、传承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职艺术设计教学应继续探索非遗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的艺术设计人才,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明.非遗文化在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22(8):45-49.

[2]王丽.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非遗元素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3(12):56-59.

[3]张峰.非遗文化元素在中职艺术教育中的创新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5):72-76.

李晓丹

1990年3月,女,汉族,安徽合肥,研究生,讲师,艺术设计